Josepha Laroche
邱崇軒 譯
Passage au crible n°93
Source : Wikipedia
幾個星期以來,所有國際媒體預測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 (Malala Yousufzai) 將成為下一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但最後卻是禁止化學武器組織(Organisation for the Prohibition of Chemical Weapons, OPCW)於10月11日獲此殊榮。然而,這個決定實際上並不應該令人驚訝,相較於各方草率的評論,或是認為諾貝爾委員會有潛在動機的質疑。相反地,授獎給這個國際組織再一次突顯出諾貝爾外交政策的一致性。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於1997年4月29日成立,其宗旨為維護於1993年簽訂的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的執行。也就是說,它的主要功能在於防止化學武器的製造和儲存。此外,當簽署國家決定摧毀化學武器工廠時,它也涉入監察以確保化學武器確實摧毀。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設立於荷蘭海牙,現有189個會員國,涵蓋全球98%的人口。北韓、埃及、安哥拉和南蘇丹並未簽署禁止化學武器公約,至於緬甸和以色列雖已簽署,但兩國的國會卻沒有通過該公約。敘利亞則是今年9月才加入。之後,敘利亞已經呈交化學武器清冊,而禁止化學武器組織也已經開始在敘利亞境內執行任務。最新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因此在銷毀敘利亞境內的化學武器以及衝突上扮演關鍵的角色。
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的任務涉入國際上重大的衝突核心,但至今卻鮮少有媒體報導,儘管執行的任務遍及全球各區域。自1997年來,此一多邊組織在86個締約國境內共執行286次任務,總計完成2731次化學武器銷毀調查。調查人員共摧毀超過5萬8000頓的化學物質,不論在伊拉克、利比亞、俄羅斯或是美國。此外,阿爾班尼亞和印度在加入去除武裝協議後,更已完全摧毀化學武器庫存。
在去除武裝的歷史上,禁止化學武器組織,憑藉其創新的監察措施,因此成為第一個能實際運作且成效良好的多邊組織。實際上,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的調查團隊能在一定的期限內,實地監督締約國摧毀武器的進度;而在冷戰期間,儘管也曾經簽訂許多去除武裝協議,但各國從未遵守協議內容。
一、賦予全球聲望。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在2013年8月21日,於大馬士革發生的化學武器攻擊之後,介入敘利亞衝突,但在此之前,一般大眾並不認識這個國際組織。然而多年來,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已執行多項重要任務。頒給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和平獎,諾貝爾委員會同時授予這個國際組織諾貝爾獎長年累積的信譽和威嚴。透過國際性的授獎機制,諾貝爾委員會也傳承累積了一個世紀的全球聲望。因此,諾貝爾委員會透過授獎的動作,提升這一個專門性的國際組織應享有的媒體能見度。
二、突顯外交干涉的合法性。許多分析認為這項授獎旨在質疑阿薩德領導的政權以及俄羅斯政府對禁止化學武器組織的批評。我們則認為此乃諾貝爾委員會刻意創造機會以和其他國家政府共同參與「高階政治」(High Politics)。諾貝爾委員會介入敘利亞衝突的治理,而突然出現在國際政治的舞台上。選擇推崇一個維護國際安全和多邊主義的組織,諾貝爾委員會不僅在國際議程上突顯這些價值,更自視為─透過這個象徵性的授獎決定─各國政府處理國際衝突不可忽略的調停者。何況,憑藉一世紀以來累積的聲譽,諾貝爾委員會已取得足夠的合法性以涉入外交議題。
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未能獲獎的確令人遺憾。她的作為象徵了女性對抗塔利班份子和爭取全民教育權的典範。此外,捍衛遭受強暴婦女權益的剛果民主共和國醫生穆克維格 (Denis Mukwege) 也值得獲此殊榮。這位被稱為「修護女人的男人」的婦科醫生,近十五年來在剛果東部地區診治了四萬名被強暴或是遭受性侵害的婦女。去年就曾被預期獲得諾貝爾獎,穆克維格於2012年10月躲過一次謀殺攻擊。然而,沒有任何理由認為這兩位人士在未來無法獲頒諾貝爾獎,尤其他們的作為符合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於1895年11月27日留下的遺囑規範,且符合諾貝爾獎欲彰顯。但是諾貝爾和平獎的遴選不以道德和個人貢獻作為標準。諾貝爾和平獎的給獎機制是一項政治選擇,且一直以來都是如此。更嚴格的說,藉由一次又一次的授獎,塑造並強化出一條外交路線。而這也是諾貝爾本人當時的訴求。因此,授獎給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完全沒有違背諾貝爾獎一貫的理念,大多數的分析評論因此都不正確。
事實上,自從諾貝爾獎的評審選擇頒給美國總統歐巴馬以來,此一獎項就愈來愈不傾向獎勵一項已經完成的成就。但這不是新鮮事,過去一直是如此。但是,最近幾年的獲獎結果逐漸證實這個全球知名的獎項背後有龐大的野心:改變決策路線,試圖影響國際重大政治議題的治理,已達到整頓世界的目的。掌握住授獎機制伴隨的媒體效益,諾貝爾獎運用每年這個特定時刻介入全球政治舞台─儘管各界批評接踵而至─,而且憑藉它累積的信譽,合法正當地突顯特訂議題。無可否認地,諾貝爾獎就是普世價值的代表。諾貝爾獎因此運用它的威望,試圖排訂重要國際議題並傳遞它認定的價值,尤其是各國政府無力面對的領域。然而這個創新且積極介入它國內政的外交政策對諾貝爾委員會來說並非毫無風險。加冕一個仍在執行中的任務 ,諾貝爾委員會同時表現出對該任務與得獎者的信任,以支持這項任務能夠完滿達成。然而,諾貝獎對得獎者來說,是任務必須成功的重擔,對諾貝爾委員會來說也是一個有風險的賭注,因為若以長遠來看,受考驗的將是諾貝爾獎的信譽。
Laroche Josepha, Les Prix Nobel, sociologie d’une élite transnationale, Montréal, Liber, 2012.
Laroche Josepha, (Éd.), Passage au crible, l’actualité internationale 2009-2010, Paris, L’Harmattan, 2010, pp. 19-22 ; pp. 41-45.
Laroche Josepha, (Éd.), Passage au crible, l’actualité internationale 2011, Paris, L’Harmattan, 2012, pp. 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