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TR) > PAC 85 – 北韓充滿戲劇性的腳本

PAC 85 – 北韓充滿戲劇性的腳本 2013年2月12日北韓的第三次核子試爆

Thomas Lindemann

張瀞云譯

Passage au crible n°85

Pixabay

北韓剛剛在2013年2月12日進行了新的核子試爆。這是繼2006年與2009年之後的第三次核試爆。聯合國安理會為此召開了一個緊急會議。

北韓早在2012 年12月12 日就進行了一次導彈試射,以彈道飛彈技術發射了一枚衛星。這個行動已遭到聯合國安理會的制裁。在2013年1月25日,北韓政府甚至威脅,倘若南韓參與聯合國對北韓的經濟制裁,就要對南韓進行軍事攻擊。儘管相關的制裁措施因為中國政府的要求而減輕― 像是對於特定海外僑民與海外公司的資產凍結, 北韓官方的反應仍然非常地強烈。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在蘇聯的幫助下,北韓這個國家在二次大戰後反抗日本統治的背景下成立。接著北韓政權漸漸地擺脫其保護者蘇聯與中國的束縛,並發展出一個封閉而專制的政治體系。北韓政體在意識形態上孤立於國際社會之外,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更引起了許多的國際危機。此外,南韓在北韓海岸附近實行的軍事演習則是造成2010年 12月兩國之間有限的軍事衝突的根源。

理論框架

就建構主義的研究角度來說,行為者的利益並不存在於利益的本身,而是由集體信念塑造而成,這個集體信念則是透過行為者的互動而建立。就北韓領導者而言,他們的行動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捍衛一個「充滿戲劇性的腳本」,這個腳本解釋了他們「英雄式的行動」。在這個情況下,戲劇性的腳本這個詞語意味著北韓昭然若揭的信念,他們相信透過這個劇本就能夠在國際舞台上體現北韓的優勢。而這壯觀的自我表演(參考學者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論述),卻處於脆弱而不穩定的狀態,因為所有牽涉其中的國家都持續地對這個腳本的演出造成影響。北韓領導人所訴求的形象與國際社會所反映的形象並不一致,長期以來兩者的差異一直是觸發北韓驚人之舉的原因,而北韓的行動目的就是進一步肯定這個腳本的演出。這個戲劇性的腳本包含了以下兩個要素 :

一丶角色分配。倘若這個自我表演主要是建立在具有特殊威望領導人的正統性之上,政治決策者就更加必須在國際層面上承擔更大的風險,來證明自身非凡的特性。此外,倘若官方的論述是建立在無辜受害人的假想之上― 通常是鄉村村民、老年人、婦女和兒童,和平的選項就會輕易地被屏除,否則就會被視為懦弱的表現。最後,在故事情節中若有某些角色一直被認為是「懦弱的、挑釁的、麻木無情的」,就更可能會去合理化他們的報復行為。

二丶戲劇性的片段。當國家的歷史越是以受害者的角度來呈現,並且以簡單的戲劇片段來展現― 侵略(日本帝國主義、美國帝國主義)、苦難(例如「慰安婦」)和反擊(游擊隊、閉關自守的政經體制),則暴力行為越可能被正當化。倘若軍事力量的展現在戲劇腳本中成為司空見慣的、不可或缺的或甚至是一個光榮的舉動,這個行動也就更容易被正當合理化。當其他國家試圖要影響戲劇腳本的演出,這個國家的政治領導人就可能採取容易引發衝突的政策,因為對這個戲劇腳本的弱化會使領導者失去統治的正當性,也會傷害領導者的威望。

案例分析

「主體思想」(Juche)這個意識形態正式說來,它目的並非要在國際關係中取得支配領導的地位,這個思想旨在保護北韓不受其他國家的影響(Chaju這個詞意指獨立自主)。這個僵化的思想讓北韓對於任何外來的質疑特別地敏感。我們應該注意到幾個例證 :在這個國家只從2008年開始開放使用手機,而與國外的通訊則是完全不可能。此外,所有的現象都顯示北韓的好鬥性都是為了防備異議思想的蔓延。因此在2011年12月,僅僅三棵放置於國界附近的簡單裝飾的聖誕樹就已經造成南北韓兩國之間緊張的局勢。金氏王朝不就是被開國者金日成與他太太金正淑以神化的方式來把此家族尊奉為世俗化的神 ?因此,北韓的曆法就是以金日成的出生年為北韓元年。但北韓統治的權威也同樣展現在建築方面,像是高達150公尺的主體思想塔,塔頂的火炬總長20公尺照亮著首都平壤。同樣地,綾羅島5月1日競技場可容納 十五萬名觀眾,這實際上是全世界最大的運動場。這樣驕傲自大的自我表演有助於我們理解北韓的挑釁舉動,因為新領導人金正恩需要藉由行動來向北韓菁英分子與北韓人民證明他神聖的血統。2012年12月12日的飛彈試射以及2013年2月12日的第三次核子試爆也因此可以被解讀為北韓領導人想要展現自己剛強有力的形象。一般其他國家對亞利安火箭的試射都是隔著特定的距離來拍攝,而北韓卻是隔非常近的距離來拍攝,因為此舉能更輕易地展現國家的氣勢。同樣地,這個火箭發射的速度也明顯地因為太過重要而無法遵照萬有引力定律來執行。最後,第三次的核子試爆也以極為轟動與挑釁的方式來執行,因為在北韓的世界觀裡,所有其他的國家都是永恆不變的敵對侵略者。所有的敵人都被抽象地定義為帝國主義者與愛好支配佔領的統治者。這個評定的標準仍然在於社會階層。在飛彈試射後,聯合國通過了經濟制裁,軍方也因此又再宣布了多項飛彈試射計畫與更高階的核子試驗計畫:這些決策都旨在與美國對抗,而美國正是北韓指定的頭號敵人。

如果北韓官方正式地譴責暴力,但武力的展現在這個國家卻也是常見的現象。北韓舉行的軍事遊行常常都是相當壯觀而轟動的,況且北韓擁有120萬士兵,其軍事力量屬於全世界第四強。北韓領導人的公開談話讓其他國家認為北韓並沒有意願要共同遵守禁用核武這個禁忌,反倒很明顯地把核武當作工具。2010年當時在任的朝鮮人民軍總參謀長李英浩更表示,倘若帝國主義者與其追隨者侵犯到北韓國家主權與尊嚴,北韓就會動用核武。

基於北韓領導人對自傲自戀形象的維護與對武力的崇拜,其他國家很難勸阻北韓的挑釁舉動,即便北韓舉動的主要訴求對象是本國人民。而各國在未來能否成功制止北韓的挑釁行為,最終將取決於各國對抗北韓策略的高明與否。

參考資料

Cha Victor, The Impossible State. North Korea, Past and Future, New York, Ecco, 2013.
Goffman Erving, La Mise en scène de la vie quotidienne, 2 vol., trad., Paris Minuit, 1973.
Goffman Erving, Les Rites d’interaction, trad., Paris, Minuit, 1974.
Miller Steven E., Sagan Scott D., “Nuclear Power Without Nuclear Proliferation”?”, Daedalus, 138 (4), Fall 2009, pp. 7-18.
Lindemann Thomas, Causes of War. 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ECPR, Colchester, 2011.
Lukacz Georg, Théorie du roman, Paris, Gallimard, 1968.
Narushige Michishita, North Korea’s Military-Diplomatic Campaigns, 1966-2008, Londres, Routledge,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