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é Cartapanis
翻譯 張瀞云
Passage au crible n°47
希臘國債危機的解決之日仍遙遙無期。對於歐元貶值的幅度仍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但如今這已 是無法避免的結果,而這情況就要由各個債權國來承擔。德國聯邦議會最近通過了新的希臘紓困案,內 容包括1090億歐元的借款,而這項紓困案預計將會幫助修正希臘國庫的財政問題。但是,執行中的預算 調整的幅度-兩年內希臘國內生產總值的10%-以及驟然施行的薪資緊縮政策已經造成二戰後前所未有 的經濟衰退: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下降4.4%,2011年下降了5%。
在2009年10月由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PASOK)贏得大選後,新上任的希臘財政部長宣佈將重新審 查預算赤字的總額。不同於年初預測數據3.7%,審查後發現預算赤字高達國內生產總值的12.5%。這項 數據之後又數度遭到修正,達到2009年的新紀錄15.5%。這也正是希臘國債危機的起點。此後,各國的 投資者皆擔心希臘無法有效償還債券。金融市場因此需要高額的風險補貼來繼續購買希臘公債,然而信 用評級機構則密切記錄希臘金融市場的惡化,因此各界對市場的恐慌仍持續延燒,其中也包含對西班牙 與義大利國債的憂慮。從2009年秋季開始,嚴重的危機接踵而來,讓人擔心債券清償的不足,尤其是在 2010年春季或2011年8到9月間。在這些危機接連不斷的期間,危急情況間斷地因為這幾個歐盟國的延期 償付而受到緩解。同一時間,從2009年底起,全球經濟的復甦─想當然而是以緩慢的步調進行─讓歐元 會員國尋求減少政府赤字,這是為了減少信用評級機構與金融市場的疑慮。而今日經濟成長的減速讓人 擔憂經濟衰退再度發生,以及歐洲銀行之間再度爆發危機,特別是指那些持有大量希臘、西班牙與義大 利公債債券的銀行。也可以說,希臘危機是源自於總體經濟動態現象,它伴隨歐洲金融危機而來。但希 臘危機也同樣對歐元成立的效應帶來了懲罰,貨幣同盟加強了歐元區的異質性,而位於南方的國家在 2000年以來累積了貿易失衡以及預算赤字的問題。希臘在國債危機爆發前就已是這個偏差現象的典型的 例子,包括其預算能力的不足以及對統計數據的造假。
一丶 銀行危機的後果。從前的金融危機的經驗告訴我們,伴隨銀行危機而來無法避免的結果就是經濟 活動的緊縮。而這也大大地影響了公共財政,這個影響是透過不同的管道來進行:1)稅收的大幅下降; 2)社會支出的增加以及為銀行紓困的支出;3)透過自由裁量而增加的預算赤字,以便得到對經濟活動進 行反週期循環的調節效果;4)沉重的利息支出。
二丶 銀行危機蔓延到國債危機。卡門·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和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 在他 們新的著作中就明確地強調了這個惡性的連鎖效應,他們的著作闡述了八個世紀以來金融危機的始末。 從二次戰後,公債平均在嚴重的銀行危機後的三年內增加 86%。而某些危機的發生更為重大的結果。就此而言,2007 年到 2010 年間希臘公債的增加,由國內生產總值的 105%增加到 142%,這還不是最嚴重 的情況,只達到大約 35%。舉例而言,1991 年芬蘭的銀行危機就使得公債增加了將近 280%。預算的餘 額因此從 1990 年的+1%到 1994 年的-10.8%。1991 年瑞典的銀行危機也引發了相同的後果:從危機發生 前一年 3.8%的預算盈餘到 1993 年 11.6%的預算赤字。若公債在銀行危機發生前就已居高不下,這種銀 行危機帶來的系統性後果自然更為嚴重,希臘就是個明顯的例子,其預算赤字分別在 2008 年達 10%以 及 2009 年達 15%。此外還要提到歐元會員國對危機處理的無能。
從希臘危機爆發以來,一個貨幣同盟成員國的國債危機的特點清楚地表現於以下幾點:1)理論 上,不可能要求歐洲中央銀行再提供貨幣資金;2)要向國際貨幣基金求援也有困難度,國際貨幣基金依 據總體經濟政策對特定的歐元成員國施加一定的條件限制;3)其他會員國也會強烈抗拒主權違約的情 況,因為害怕主權違約在其他國家蔓延開來;4)再者,更加不可能為了減輕嚴峻預算政策的負擔而利用 匯率或貨幣貶值來刺激出口。自此,危機就交付歐洲貨幣同盟的領導單位來面對。歐洲中央銀行─在總 裁尚·克勞德·特裏謝(Jean-Claude Trichet)的推動下─採取其一貫務實的作法,買下了大量的希臘公債。 這個政策之所以能延續不只是為了避免主權違約的情況,同時也是為了避免歐元的崩潰,在面對國際金 融市場可能對希臘公債造成難以承受的高額利率的情況下。相反地,其他政府則陷入了困境,他們被迫 接收延期償付與錯誤的分析所帶來的後果。某些國家─由德國為領頭─基本上通常有內政或政策原則的 考量,已經在一開始就拒絕授予希臘緊急借款,他們高估了歐盟經濟體透過嚴峻的預算政策來調節公債 的能力,尤其在面對如此嚴重的公債問題的情況下。同樣地,他們也要求對希臘國債進行結構的調整, 其中牽涉到私人投資方:他們低估了這個危機對歐洲銀行或持有希臘債券的金融機構的資金流動性或甚 至是清償能力所帶來的影響。但他們卻也必須接受加入支援計畫,支持成立歐洲金融穩定基金。這個轉 折點卻也是在一連串沒完沒了的推諉規避情況之後才發生,這個情況也說明瞭國際金融市場的疑慮,不 只是針對希臘或西班牙債務問題,也同樣與歐元以及歐洲銀行的穩定性有關。同時,從2009年起,各國 預算政策就傾向於減少赤字。這些政策造成了經濟成長的衰弱,不只影響到歐洲主要國家,還觸及歐元 區的邊緣國如西班牙、義大利,尤其是希臘。希臘國債危機越演越烈,使得經濟的衰退削弱了國家的清 償能力,而雅典街頭的抗議聲更是絡繹不絕。
Aglietta Michel, “La longue crise de l’Europe”, Le Monde, 18 mai 2010.
Cartapanis André, “L’intégration inachevée de l’UEM. La crise de la zone euro”, Chaos International, PAC, (25), 12 juin 2010.
Cohen Daniel, “La crise grecque. Leçons pour l’Europe”, Revue économique, 62 (3), mai 2011.
Reinhart Carmen et Kenneth Rogoff, Cette fois, c’est différent. Huit siècles de folies financières, Paris, Pearson,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