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Bourmaud
翻譯 邱崇軒
Passage au crible n°27
2010 年初以來朝鮮半島的緊張情勢以一起突發事件再度升高,2010 年 3 月 26 日,南韓籍 潛鑑沉沒並造成 46 人死亡。在此情況下,首爾指控平壤蓄意攻擊其潛鑑「天安號」。面對南韓 總統祭出的經濟和貿易制裁方案,北韓以斷絕與其南方鄰國的全面關係來回應,並自六月底起, 採取新的軍事手段,且加強核武備戰。
此次緊張情勢根源於半世紀來的歷史糾葛;韓戰後正式劃分兩方領土並以北緯 38 度為 界。歷經 1950 年至 1953 年三年的戰爭 (是除兩次世界大戰以外,最慘烈的戰役) ,衝突之所以結 束並非因簽署一項和平協定,而是板門店停戰協議。
冷戰期間兩韓大體上遵從維持現狀,而自 1991 年,南、北韓同時加入聯合國並簽訂互不 侵犯條約,兩國關係進入新的局面。兩韓關係改善的新紀元暨「陽光政策」自此展開,具象徵意 義的措施如設立聯絡處、南韓提供北韓經濟協助、失散親人重聚等,最有代表性的則是開城經濟 特區的設立。然而,2002 年小布希總統決定把北韓列入「邪惡軸心國」之一,激起北韓「圍困症 候群 (syndrome obsidional)」。北韓原願意接受六國多邊協商 (中、美、日、俄及兩韓),但之後卻 改以隔離主義戰略應對,並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Treaty on the Non-Proliferation of Nuclear Weapons,NPT)以藉助核武威嚇。
建構主義理論似乎最適宜用來解釋政治和社會的變動,因為,依據溫特 (Alexander Wendt) 的說法,國家行為者的意識可構成一個具高度說明性的變數。此類心理學方式的政治分析亦有助 於理解衝突發生的方式,並闡明行為者依循自身利益所表現出的作為。
兩個方向將幫助我們重組、描繪出這複雜的過程。首先,當自尊遭到貶抑時被認為是一種 污辱,因此可適當地反擊以便脫困。然而,依照布侯 (Philippe Braud) 所述,行為者也能夠「利用 其尊嚴受到的損害」以強調身為受害者的處境,並且「加強運用合法的防衛,但實際上這舉動卻 顯露出其好戰本質」。
從西方世界的角色分配裡面,平壤完美地詮釋一個惡人的角色。事實上,北韓在西方國家 的眼中表現出的是一種極度的虛偽和表裡不一。北韓的推託和拖延戰術可以輕易地被感受到,更 何況這個國家明確地要求擁有最優勢武力的權利,亦即核武。這個觀點卻藏了一個死角,無視於 北韓自己營造出的形象以及它如何設計與其他國家的關係。
受威脅且被損害的意識。北韓自滿的意識可追溯至高句麗王朝 (西元前 277 年至西元 676 年)的榮耀歷史,其領土曾廣至中國並以平壤為首都。直到今日,北韓仍宣稱為此王朝的繼承,且 曾 在十至十四世紀統一韓國。儘管為此感到驕傲,北韓輝煌的歷史卻遭到無數次威脅,如十九世 紀時西方國家入侵,1905 年至 1945 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亦或是韓戰時美國帝國主義統治。
認可北韓為世界上最後一個史達林共產主義國家或許可撫慰其遭受圍困的情緒。針對北韓 所能採用的預防措施目前都已告一段落,但實際上,缺少這類措施不利於整個大環境。將北韓歸 類成邪惡國家, 美國強迫北韓承受這項道德分類所帶來的衝擊,且其傷害程度並不雅於美國在南 韓的兵力部屬。平壤堅決要求將自己剔除在這個名單上,除了認為其損害名譽,抑是為了逃過制 裁,並奪回被嘲弄的自信心。
被利用的意識。對北韓的領導人來說,被害人的處境,顯然地可做為動員或鞏固自身的有 利手段。在此情況下,使用實質的武力可作為其自認為象徵性暴力下的受害者之回應。
如此的分析當然違背現在最為人所知各個學派的研究結果。這個分析甚至可看成一種挑釁 ,但北韓政權似乎把軍事實力的提升當成首要任務,且其獨裁又反覆無常的特性和強制力的系統 化使北韓顯得更加危險。然而,意識層面最後仍扮演關鍵角色。因此,我們可以更容易理解為何 藍可夫 (Andrei Lankov) ─ 最熟稔韓國問題的專家之一─ 呼籲不以制裁方式,亦即武力,而應投 入長時間以勸說北韓方面的意見。
Braud Philippe, L’Émotion en politique, Paris, Presses de Sciences Po, 1996.
Braud Philippe, « La Violence symbolique dans le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es », Association Française de Science Politique, Congrès de Toulouse, Table ronde 6, 2007.
Lankov Andrei, “Changing North Korea, An information Campaign can Beat the Regime”, Foreign Affairs, 88 (6), Nov.-Dec. 2009, pp. 95-105.
Lindemann Thomas, Sauver la face, sauver la paix. Sociologie constructiviste des crises internationales, Paris, L’Harmattan, 2010. Coll. Chaos International.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