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re Bohas
邱崇軒 譯
Passage au crible n° 128
Source: Wikipedia
伊斯蘭國於五月佔據敘利亞的歷史古城帕米拉,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因此面臨被摧毀的威脅。此一情況同時也反映了,這個自封哈里發的伊斯蘭國家如何透過散播意識形態來反對屬於其他文化的資產。
歷史回顧
近幾年來,由各個伊斯蘭極端組織所犯下的宗教文物與古蹟摧毀的案例持續增加。著名的例子如在2001年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下遭到摧毀的巴米揚大佛,以及2012年在馬利通布圖被反抗政府民兵摧毀的回教陵墓。此外,埃及與利比亞的政局動盪,也造成兩國多個博物館和古蹟遺址遭到盜竊、破壞,不論原因是文物的經濟價值又或是宗教因素。
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內戰替伊斯蘭國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讓伊斯蘭國得以在這兩國內持續擴大占領的土地。然而,在伊斯蘭國占據的地區內約有4500個歷史古蹟。伊斯蘭國的成員已經攻打位於美索布達米亞的古蹟,甚至是回教場所,如在摩蘇爾的先知約拿之墓。在敘利亞,百分之九十的破壞甚至集中在年代介於十三至十四世紀伊斯蘭文物,包含陵墓、祭壇或是清真寺。
自2015年二月底以來,在莫蘇爾博物館內,或是在安息帝國與帕提亞帝國遺址上的尼姆魯德與哈特拉古城的文物破壞,都被仔細拍攝下來,並轉發於社群網站上。破壞文物的影片震驚西方輿論,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作出譴責,但卻又無力保護這些列入世界文化資產的珍貴古蹟。
理論框架
反對世界的多元化。全球化促成現代社會的「多元化」(pluralisation)發展 (Cerny)。由於推動文化和社會、經濟層面的跨國流通,全球化也造成對身分意識認同的反動,尤其是對他人身分認同的排斥,終將導致「世界的劇變」(brutalisation du monde) (Laroche)。因此,以純淨、極端及教義派的伊斯蘭派為名,伊斯蘭國對文物古蹟的褻瀆和破壞旨在抹滅現在與過去存在的單元和多元宗教文化思想。
身分意識認同的跨國化。發生在伊拉克、利比亞與馬利的文物破壞,是極端分子為了吸收無法融入社會或被社會遺棄分子的手段。這些社會的邊緣人接受此一宗教狂熱思想,讓他們得以填補存在感中的一項空白(Hoffer)。藉由極端主義與反現代觀點來詮釋伊斯蘭教義,此一宗教狂熱思想企圖提供給來自各地的支持者一個簡化的世界觀,並賦予他們一個跨國的身分意識認同。
案例分析
這些文物破壞和竊盜並不是隨機的輕率行為,而是經過縝密的計畫、安排。背後動機來自反對偶像崇拜,此為所有一神教派所禁止。如在基督教歷史中發生的破壞偶像主義運動(第八世紀) 與英國的清教徒運動 (第十七世紀),伊斯蘭國認為凡不是獻給真主的宗教儀式和宗教場所,無論是現在或過去存在,都是褻瀆真神。在這個思維下,唯有對真神的宗教行為才能存在。在尼姆魯德與哈特拉古城的文物破壞即是反應出了這個伊斯蘭教根本原則的過度詮釋,如伊斯蘭國的國號所稱「萬物非主,唯有真主」(لا إله إلا الله )。
伊斯蘭國發布的影片呈現在哈特拉古城和莫蘇爾博物館的文物破壞,但其實這些影片是經過剪接、調度處理。分析指出某些被摧毀的雕像可能不是真品。實際上,被破壞的可能是用石膏製成的複製品,而真品可能已被販賣以資助戰事。此外,由影片中人士的口音判斷,在伊斯蘭國宣傳影片上出現的戰士可能來自非洲、印度次大陸,或是北非西部的馬格里布地區。也就是說,並沒有戰士來自馬什里克,從敘利亞到埃及這個區域。因此,這些影片是專門錄製給目前處在衝突戰場之外的回教徒,尤其是其中的社會邊緣分子,以招募他們從事戰鬥。不要忽略了,伊斯蘭國的軍隊中,外籍戰士占了其中很高的比例。
此外,伊斯蘭國對全球年輕回教徒的吸引力也是值得觀察的重點。伊斯蘭國的吸引力和哲學家賀佛爾(Eric Hoffer) 所描繪的在1950年代流行的世俗宗教運動有相似之處。 狂熱的信徒在伊斯蘭國推崇的極端主義中找到共鳴。何況全球化讓接觸到伊斯蘭國訊息的群眾大幅增價,因此也加強了伊斯蘭國的吸引力。網路和新的通訊科技讓這類無疆界限制的關係逐漸建立,成為這些宗教族群運動的凝聚力量。尤其全球化顛覆傳統的規範,拉近各個不同文化和社會的距離。於是,全球化也激起對身分意識認同的反動,且常以無法包容非己的暴力手段,試圖重新證明自己的信仰。因此,伊斯蘭國摧毀文化資產,即是為了消滅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長久以來特有的宗教、歷史以及文化的多元發展。
參考資料
Cerny Philip G., Rethinking World Politics: A Theory of Transnational Plur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Evin Florence, « L’État islamique met en scène la destruction de la cité antique d’Hatra », Le Monde, 4 avril 2015.
Hoffer Eric, 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New York, Harber & Brothers, 1951.
Laroche Josepha, La Brutalisation du monde. Du retrait des États à la décivilisation, Montréal, Liber, 2011.
Schama Simon, « Artefacts Under Attack », Financial Times, 13 March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