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 58 – 一个令人措手不及的网络治理行为 美国官方单位强制关闭了Megaupload网站

Alexandre Bohas

翻译 张瀞云

Passage au crible n°58

Pixabay

Megaupload网站事件可能只被简单地视为一长串关于著作权争端的最新案例。但这个案例的全球性与随后对于保护知识产权法案(PIPA)和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的反对,构成了一个建构网络体制与规范的关键事件。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在2012年1月19日, 十八名Megaupload网站的高层领导人,其中包含了指标性人物金·「达康」·施米茨,这些人因违反著作权、洗钱与诈欺罪名而遭到逮捕。随后联邦调查局也决定透过封锁网站网域来强制关闭网站。对于上百万的网络使用者来说,这个事件带来了全球性的影响,不管是在媒体的放送方面,或是警调单位的行动所带来的后果。事实上,这个档案下载网站公司,总部设立在香港,每日吸引了近5000万个浏览人次,总计有1亿5千万名使用者,这些用户的网络用量约占有全球数字网络用量的4%。在美国总共有525个服务器,在荷兰有630个服务器,让用户与网站的连接得以顺畅地运作。

针对警方这次的扫荡行动,许多网络黑客透过「匿名者」这个团体以及普通网民同声抗议美国警方的这项作为。这些黑客甚至入侵了一些具有高度象征意义的网站,例如美国政府官方网站与环球音乐集团的网站,这些网站遭到入侵而一度瘫痪。同时,美国国会不得不通过两项法案来对抗网络犯罪与仿冒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法案(PIPA)和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这两个法案特别计划对美国司法的权力延伸到网络世界,赋予了美国政府获取网络上所有可疑内容的权力,无论这些数据是来自美国本土或是国外。然而,在众多民间协会与具有影响力的团体的动员之下,这些法案的核准受到推迟。

理论框架

一丶网络的全球商品化现象。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网络全球商品化的这个过程目的是在网络世界建立一个商业原则的基本框架。这个过程把网络世界与其社会环境进行剥离(反镶嵌),这个镶嵌的概念是卡尔·博兰尼(Karl Polanyi)在其它的时空背景下定义的「巨大变革」。网络的全球商品化现象渐渐取代了建立于免费、互惠和捐献/回报的原则,它也威胁到网络世界里文化、经济与社会的多样性,并且也再一次显示出市场机制是一个被建构的机制,或甚至可以说是被强迫必须接受的机制。
二丶 尚在成形中的数码网络的管理。在设想中,这个概念指涉一个强制力较小的公权力的行使,这个权力应当是更加地有代表性,以官方与民间的共识为依归,而非仅仅只是政府权力的概念。这就是为什么这个网络治理的概念越来越常受到国际组织与专家学者所使用,这些专家研究出不同的治理方式,这些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多元议题与跨国行为者的全球化社会。然而,这个概念却未认真审视了反对声浪的暴力不当行为,以及公权力的胁迫手段,例如用来管理相关产业的警调与司法行动。

案例分析

网络在当前构成了社会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网络世界利于用户用以自我娱乐、进行研究与工作。正因如此,网络也带来了许多交流互动与分享行为。这些行为通常是在非商业的框架下并以互惠的原则来进行。举例来说,对等因特网技术(P2P)与串流技术(Streaming)为档案散播的新模式,传播规模遍及全球。此外,像是Youtube等网站有助于带有社群性质的去领土化关系,各式各样具创造性的的表达与创作方式能够在这些联系里获得发展。

而这些跨国公司投入了一个真正的斗争,目的在于能够在上百万的公民/消费者的活动空间占有自己的地位。事实上,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跨国公司鼓励网络世界里对其公司有利的行为、价值与表现。但是,这一点应当要有一个前提,这前提就是要先建立与承认网络世界的私有财产原则,以便让这些跨国公司能够合法地要求取回交流商品与服务的权利。这点也在于使得跨国公司的商品能够透过市场的建立增加其商业价值。这个依据供需法则的市场安排赋予了跨国公司一个事实上的优势,因为这些公司握有商品的版权以及创造、生产和传播商品的工具。

正因如此才会爆发网络司法规范的论战。我们已经提过这个领域的成文法的国际研拟过程,以及这个领域的大案件*。从一开始控告Napster的案件直到Megaupload的案件,这些案件旨在遏止或减少违反知识产权与版权的网络下载行为。多年来,许多所谓的盗版网站现在只提供合法的档案交流服务,像是Napster或Kazaa网站;或是有些网站甚至全然被强制关闭,例如Emule或Limewire网站。

然而我们必须要注意到,这些公司集团的影响力并非没有极限。因为亟欲塑造网络的商业化框架,他们首先与广大的网民有所冲突,另外他们也与其它直接发源自网络的公司发生对立的情况。因此这些像是维基百科或谷歌网站具有网络创造力与网络自由的优势*,这一点说明了为何这些网站积极地动员来反对保护知识产权法案和禁止网络盗版两个法案。

我们在最近这几周已经看到来自好莱坞与矽谷两个美国世界经济中心之间的激烈冲突。尽管好莱坞握有游说集团,但矽谷也利用民意支持的优势来施压于政府。在这个激烈的对抗之后,新的规则与制度应运而生。这个网络治理行为并非透过协商或对话来获得共识,而是因应跨国公司之间的对抗而出现,这些跨国公司作为国家的挑战者,他们如今也跟美国政府一样被当作是决策的重要单位。

参考資料

Auffray Christophe, « MegaUpload : décryptage de l’affaire et des accusations », ZDNet France, 23 janv. 2012, disponible sur le site web : www.zdnet.fr.
*Bohas Alexandre, « Coup de force numérique, domination symbolique. Google et la commercialisation d’ouvrages numérisés », Passage au crible, (5), 16 nov. 2009.
*Bohas Alexandre, « Une construction mondiale de la rareté. Le projet ACTA d’accord commercial sur la contrefaçon », Passage au crible, (22), 22 mai 2010.
« De Napster à Megaupload, le long affrontement entre la justice et les services de téléchargement», Le Monde, 23 janv. 2012.
Finkelstein Lawrence S., « What Is Global Governance ? », Global Governance, (1), 1995, pp. 367-372.
Hewson Martin, Sinclair Timothy J. (Eds.), Approaches to Global Governance Theory, Albany, NY, SUNY Press, 1999.
« Lois antipiratage : sous pression, Washington fait machine arrière », Le Monde, 20 janv.2012.
Laroche Josepha, La Brutalisation du monde, du retrait des États à la décivilisation, Montréal, Liber, 2012.
May Christopher,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New Enclosures, 2nd Ed., London, Routledge, 2010.
Polanyi Karl, La Grande transformation : aux origines politiques et économiques de notre temps, trad., Paris, Gallimard, 2009.
« Peer-to-peer, la fin d’un protocole ? », Le Monde, 11 mars 2011.
Sell Susan, Private Power, Public Law: The Global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AC 57 – 伴随着中国发展的公共卫生与环境代价 广西金河矿业有限公司对龙河所造成的污染

Valérie Le Brenne

翻译 张瀞云

Passage au crible n°57

Pixabay

2012年1月15日,广西金河矿业有限公司因为倾倒了镉 (为锌及有毒物质开发后的产物) ,对龙河河川造成了污染(位于中国南方的广西自治区)。由于养殖渔业是当地相当重要的产业活动,数以百计的鱼类的死亡给有关当局发出了警讯,当局立即努力试图降低污染带来的危害。位于污染下游地区60公里处,该地区第二大城市柳州,也因此直接受到危害。尽管当局的官方说法颇为乐观,该地的居民则是急忙到超市囤积瓶装水,这也增加了瓶装水短缺的风险。

这起事件为中国近年来工业发展造成的水污染清单再添一笔。这些污染损害尤其在该国面临极大的水力发展差异与日益严重的缺水情况下而显得更加棘手,尚且不论该国对多种能源的需求正快速地增长中。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1979年以来,中国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已经逐渐步入市场经济,并且达到相当程度的国家成长与竞争力,这使得该国成为当今世界上的第二经济大国。在该国经济转型期间的众多发展目标之中,减少进口与促进出口的目标表现在该国高度的工业发展上,这点在实际上也突显了因应强大的工业活动所需的能源供给问题。底土层丰富的能源资源(石油、煤炭、铀)、金属矿石(铜、锌、铝土矿)以及非金属矿石(石墨、硫、磷…)等资源使得广大乡村地区的探勘活动快速地发展起来,并且许多采矿场也相继地建立,恰好有许多采矿公司也相应成立。

从1990年代开始,能源问题之外也同样存在着领土上水资源不均的问题。实际上中国的南方拥有充裕的水力资源来发展水稻栽培;相反地,北方却水资源短缺且气候干旱。当局想要透过南北资源输送来平衡差异,在1992年建立了三峡大坝,而中国也因为此计划被加拿大针对水资源争议向海牙国际法庭提出控告。

与此同时,中国已进入都市转型的过程之中。农村移民也导致了新市镇的出现,在1940年代末期新市镇的数目为69个,到2000年代则增加到670个。在消费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再加上将沿海城市对外国企业的经济开放,这些情况使得工业生产活动大大地增加。此后,因工业活动而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像是煤矿开采造成的空气污染与水资源探勘所排放的有毒废水,这些污染对公众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险。

理论框架

我们必须注意两个重点:

一丶 对于能源的迫切需求:为了响应国家与全球的需求,经济发展让中国产业承载着迫切的生产力需求。因此,对于能源需求的增长也加速了中国国营企业的私有化。然而,这个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带有「权力分散」的特色,根据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的理论,「权力的分散」让国家的政策变得更加复杂。
二丶 中国公民社会的出现:中国工业事故的层出不穷促使公民社会的浮现。公民社会在公共卫生与环境方面的影响尤其显著。这些问题因为这些结构两极的社会行为者-某些行为者有跨国的关系与影响力-因而在当前能受到当局的重视。

案例分析

广西金河矿业有限公司在龙江造成的镉污染即为追求生产力与竞争力迫切压力下的症状,这项来自经济成长需求的的压力重重地落在工业发展上。事实上,工业生产的重担产生了对能源供给的持续性的压力,对于能源供给的掌握因而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矿业公司必须透过实现更高的生产量与能源供给的多样化,以便加强公司的生产效率。目前许多中国公司在非洲设立,这些公司与西方集团在能源市场上相互竞争。然而,持续增长的私有化让这些公司有可能转型为跨国企业,这也同时削减了国家的控管能力。

事实上,这起事件显示有关当局对于各大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方面并没有制订强制性的法令,而这些公司已经造成了相当大的工业污染。今日这些有毒液体的排放,如镉,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问题来源。对非饮用水的消耗让普罗大众承受了极大的罹患癌症的风险。此外,农业活动也同样因为工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冲击而受到影响。在2011年,由新世纪周刊所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10%在中国生产并外销出口的稻米,被检测出受到镉污染。

在面对大规模的环境损害与来自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压力的情况下,中国当局今后的目标在于减少能源的消耗与减低工业的污染。除了在当地设立相关机构来对污染进行监控,中国政府也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允许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成立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介入。由于国家治理的不足,中国公民社会的行为者因此能够藉由环保行动而组织起来。透过向民众告知可能的风险,公民社会的行为者也同样具有一定的能力来影响政府的政策,这也要特别仰赖许多跨国的组织网络。关于公民社会与日俱增的重要性,其另一项证明就是,中国政府也开始鼓励非政府环保组织来参与揪出企业污染黑名单的活动。

参考資料

Chen Jie, « ONG chinoises, société civile transnationale et pratiques démocratiques », Perspectives chinoises, 97, sept-déc 2006.
Colonomos Ariel (Éd.), Sociologie des réseaux transnationaux: communautés, entreprises et individus. Lien social et système international, Paris, L’Harmattan, 1995.
Keck Margareth, Sikkink Kathryn, Activists beyond Borders: Advocacy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thaca/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8.
Strange Susan, Le Retrait de l’État. La dispersion du pouvoir dans l’économie mondiale, [1996], trad., Paris, Temps Présent, 2011.

PAC 56 – 经济因素导致的族群冲突 奈及利亚的内部分裂危机

Philippe Hugon

翻译 邱崇軒

Passage au crible n°56

Pixabay

2012年初以来,作为美丶英盟友的奈及利亚受困於两大危机:1)国家南北的对立造成种族丶宗教的循环冲突;2)大罢工,可归咎於汽油价格的上涨。奈及利亚作为非洲最大的石油生产国,其两大工会威胁停止石油生产,亦让情况更为严重。有些重要人士─如诺贝尔奖得主索因卡(Soyinka)─甚至提到内战爆发的危险性。其他评论则提到国家分裂的可能,并强调奈国的情况与苏丹的例子相似─苏丹分裂成信奉回教并施行伊斯兰教法的北苏丹,以及信奉基督教的南苏丹。就人口来说,拥有1亿5000万居民的奈及利亚是非洲第一大国,但以联邦政府为体制的奈及利亚─民事和军事政权不断轮替,国家被一连串的暴力冲突所削弱。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过去曾为英国殖民地,奈及利亚现在则是由36个州组成的联邦国家,而强势的军事与公民政权,加上联邦体制,至今日为止维持了国家的向心力。联邦州数量的增加,划分南北地区政治权力规则的制订,又或是按地区分配国家收入的规则,都与此一国家运作的逻辑相关。

奈及利亚北部的苏丹王与酋长系统与南部分散的政治社会组织大相径庭。英国殖民政府的间接统治政策(indirect rule) 维持了这些差异。然而,施行伊斯兰教法的北方12个州,相较於南方来说,仍普遍处於劣势。

奈及利亚曾经历多次的分裂冲突,其中最惨烈的仍是比亚夫拉内战(1967-1970年),造成伊博地区人民(由法国丶以色列和葡萄牙所支持)与中央联邦(由英国和苏联所支持)之间的对立。这场战争的起因与社会丶政治与宗教因素都有干系,尤其是石油的利益造成了大国和跨国公司间的冲突;这些紧张局势也导致奈及利亚内部的对立。1970年,3R的口号(reconstruction, rehabilitation, reconciliation─重建丶恢复丶和解),象徵冲突的结束。但该国已经历了多次的南北紧张对立,以及发生於尼日河三角州地区的冲突。

理论框架

可援用两个重要的理论来探讨奈及利亚危机:

一丶奈及利亚的石油收入为其社会的表徵,我们须进一步探讨石油在经济丶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影响。奈及利亚除了蕴藏丰富的石油,由於勘取容易,石油运输也因为靠海而有多种可能性。这些优势让奈及利亚成为非州最令人垂涎的石化燃料探采区。然而,这些财富资源90%集中在尼日河三角洲,造成奈国内部的冲突局势加剧,。

二丶奈及利亚长期以来遭受南北对立,且无论是在社会或宗教层面。基督教和穆斯林社群的对立说明了肇因於人民权力差异与不平等的冲突也反应在石油收入的分配上。

案例分析

奈及利亚的冲突可由两个主要的评断标准来解析。

首先是石化产业。由宏观经济来看,此一产业确实有其战略意义,石油收入占奈及利亚国内生产总值的35%至40%,占赋税收入的80%,甚至占了出口额的97%。2011年,每日生产规模达到250万桶,每桶75美元,使奈及利亚成为全球第八大石油出口国。六个跨国公司控制95%的产出石油,且其中40%出口至美国。事实上,石油加剧政治紧张局势,因为石油产区集中在奈国的东南部,而造成各州之间的不平等发展。在尼日河三角洲(涵盖9个联邦政府及3000万名居民)一带,党派组织,如解放尼日河三角洲运动,以及一些反叛团体,大幅度成长。石化产业和汽油的价格成为导致社会冲突的核心因素,因为奈国的石油收入引发严重的贪腐问题以及资金的非法外流。然而,若能透过补助的方式,重新再分配国家收入至各州与各个族群,三分之二的奈及利亚人(每日收入低於2美元)将可因此获得生活的基本必需品。

除了石油利益,交相导致危机的第二个因素为:南北对立。在高原州(Plateau State)首府乔斯(Jos),冲突造成穆斯林富拉尼族人(Fulani)与基督教贝罗姆族人(Berom)对立,双方族群享有的权力其实并不相同。奈国北方各州人民信奉多个伊斯兰教派(传统苏非派丶沙拉非派丶马赫迪派和什叶派),且共有12个州施行伊斯兰教法(全国共36州)。社会严重的不平等和权力极度不公正,再加上处在一个石油营收分配不均的国家,这些因素都是解释穆斯林组织网络为何能取得庞大势力的原因;部份政治领导人试图利用宗教来打击对手,进而希望在高原州实行伊斯兰教法。而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尤其在受到利比亚动荡局势影响之後,即是伊斯兰北非盖达组织(AQIM)的暗中扩散。反西方国家的伊斯兰组织「博科圣地」(Boko Haram),於2001年9月11日之後出现於博尔诺州(Borno State),并於此发展圣战;博科圣地随後分裂成几个支派,其中一个支派与索马利亚青年党和伊斯兰北非盖达组织有密切接触。然而,随着组织的激进化与衍生的暴力行为,博科圣地加深了宗教对立,并导致暴力丶复仇和武力镇压事件的恶性循环。

外国列强也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尤其是美国,进口超过40%的奈国原油。至於中国和印度,两国试图拓展在该地区的利益。而阿拉伯石油大国和伊朗,它们支持北方的穆斯林各州和其内的伊斯兰派系活动。最後,西方列强和新兴国家尽力维护奈及利亚的和平,无论是遭受激进派网络威胁的北方地区或是生产和运送石油的南方地区。

今日来看,由於奈及利亚的联邦制结构丶北方企业家的庞大势力以及比亚夫拉内战的回忆等因素,奈国极不可能像苏丹的例子一样,往南北分裂进展。同样地,宗教冲突也不太可能持续扩大,因为北部将在这场对立中战败。然而,当前政权的合法性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暴力是否能促成新的协议:1)石油收入的重新分配,2)贪腐的根除,3)不同政治丶公会和宗教势力的谈判协商?若答案是否定的而暴力蔓延,我们该预想求助於一个世俗且由中央强势主导的军队(armée jacobine) ?

参考資料

Draper Michael I. , Shadows: Airlift and Airwar in Biafra and Nigeria, 1967-1970, Hikoki Publications, 2006.
TaiEjibunu Hassam, “Nigeria’s Delta Crisis: Root causes and Peacelessness”, EPU, research paper, Issue 07/07;
Perouse de MonclosAntoine, “Le Nigeria entre deux eaux”, Ramses, 2011.

PAC 55 – 遭国际社会驱逐的北韩 领导人金正日之死

Thomas Lindemann

翻译 邱崇軒

Passage au crible n°55

Pixabay

北韩领导人金正日之死以及日後由他儿子金正恩所领导的三人接班小组,重新激起该如何缓和与改变北韩政权的讨论。西方各国政府的初步发言表示其领导人非常关切并且将坚决反对北韩政府任何镇压人民的举措。部份西方领导人甚至鼓励韩国的春天,而轻率地忽略了这个亚洲斯巴达国家的军事潜力。然而,除了道德问题以外,所有分析都认为北韩并非是一个能改变领土现状的强权。近代历史表明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北韩不具有侵略扩张决心,只要我们能更关切北韩政权寻求国际认同背後的象徵意义。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1950年,相邻的南北韩爆发了武装冲突。在韩战期间,美国麦克阿瑟将军曾因战术考量而试图使用核武。於1953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划下了38度线但实际上并未签署和平条约。此後,尽管有若干冲突事件,但未曾发生重大的武装对抗。近来,於2010年3月发生的南韩天安号护卫舰沉船事件,北韩遭指控是始作俑者。这起冲突之後,北韩遭到国际社会的制裁并被孤立。而在这之後,北韩轰炸延坪岛─位於朝鲜半岛西侧且靠近海上分界线(爆发於2010年11月23日)─再次凸显出两韩之间的脆弱关系。北韩新领导人金正恩於日前表示,南韩在金正日葬礼期间所做出的种种无礼行为将遭受惩罚。而至於北韩的核武野心,自1993年以来,北韩已多次违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在1994年的框架协议以及 2007年的北京协议之後,北韩曾暂时放弃核武以获取经济援助和某种程度上的外交承认。然而,继2006年的核武试验之後,在2009年5月,北韩又进行了第二次试验。如今,核武谈判已陷入僵局。

理论框架

我们可运用两项重要的概念:

一丶传统的分析方法─理性抉择 (rational choice)─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危机能平和地被化解,因为和平所带来的净物质利益大於战争所带来的净物质利益。现实主义的理论家强调安全成本在整体支出/收益平衡之中的重要性。依照此一逻辑推论,若美国对北韩施加的军事威胁愈严厉且愈可信,将愈容易缓和北韩的行为,进而放弃核武计画。而倾向於自由主义的分析则是强调经济制裁的效用,而可以用来阻止一个国家的踰矩行为。
二丶然而太强硬的策略实际上无法解决北韩问题,一旦其政权的存亡遭受威胁或是被国际社会公开污辱,甚至会造成反效果。若按照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e) 的分析来看,北韩的行为者试图在政治舞台上证明他们的形象与存在。因此,若他国与北韩建立外交关系─此乃一种象徵性的奖励─应可成为缓和冲突的一项决定性因素。相对来说,替某一国家贴上标签可能会导致该国的激进化,因为该国行为者的身份意识会随着交流关系而互相建立并且互相改变。
案例分析

任何对北韩局势的分析都必须探讨下列两个问题:领导人的野心是否与领土现况一致 ?此外,为何北韩的决策者决定使用危险的战争边缘政策 ?

首先,尽管北韩领导人不时提出浮夸的侵略性言论,少有资料足以证实北韩有扩张领土的野心,因为,金氏「王朝」的合法性来自於领导人的神格化,而此神格化仅在北韩境内成立。此外,自1953年以来,北韩政府力图表现出自给自足的形象,而非投入侵略战事。就算是假设性入侵南韩,对北韩的领导人来说,应该都是无益的。事实上,享有如同西班牙生活水准的南韩人民怎麽可能接受一个绝对专制政权的统治 所有迹象皆表明了北韩政权运用核武议题以换取国际间更多的重视。然而,北韩无法满足其人民最根本的需求,其政权的合法性於是成为另一个议题。此外,我们都知道於2002年,北韩政府完全无法接受被纳入「邪恶轴心」(axis of evil)。小布希甚至称北韩政权为「可恨侏儒」─联想到金正日的矮短身材。於2009年的美国独立纪念日,北韩领导人在革命歌曲的陪衬下发射了一个太空卫星,而所要传达的信息似乎很清楚:「凭藉武器,我们将强迫你们认同北韩」。

面对如北韩这样的行为者,各种威胁丶制裁以及不负责任的言论都可能造成反效果,促使北韩政权采取更强烈的手段。类似不当的举措甚至可能在北韩内部强化政权的合法性,因为持反对意见的人将被看做是支持美国的叛徒,此外也可能鼓励北韩投入军事武器的升级。此类强硬政策的成果是否定的。南韩总统李明博中止了前总统的「阳光政策」,而在邻近边界线的区域进行军事演习。然而,此一外交孤立政策并没有因为欧巴马上任而结束。与南韩总统的策略相反,欧巴马政府对北韩外交的重点在於「战略性耐心」并主张开放政策,前提是北韩须释出善意。糟糕的是,南韩总统李明博於2010年8月15日暗示了北韩政权即将衰亡,并向南韩公民提出徵收一项新税,以准备两国统一。

在这个背景之下,针对2010年12月北韩轰炸延坪岛此一冲突,我们应该看作为北韩面对恐惧的反动,而并非北韩帝国主义政策的呈现。

参考資料

Bourmaud Daniel, « Le complexe obsidional de la Corée du Nord », in : Josepha Laroche (Éd.), Passage au crible de la scène mondiale, Analyse de la scène mondiale 2009-2010, Paris, 2011, L’Harmattan. Collection Chaos International, pp. 89-92.
Braud Philippe, L’Émotion en politique, Paris, Presses de Sciences Po, 2006.
Laroche Josepha, La Brutalisation du monde, du retrait des États à la décivilisation, Montréal, Liber, 2012.
Lindemann Thomas, Sauver la face, sauver la paix, sociologie constructiviste des crises internationales, Paris, L’Harmattan, 2010. Collection Chaos International.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AC 54 – 文化相对主义的侵害 Sakineh Mohammadi Ashstiani 获判死刑

Armelle Le bras-Chopard

翻译 张瀞云

Passage au crible n°54

Flick

Sakineh Mohammadi Ashstiani因受指控触犯通奸罪而被判处死刑,这象征了横行于伊朗的伊斯兰教法规对妇女人权与处境的危害。从2010年以来,这个案件大大地受到国际舆论的关注,这让她的石刑死刑得以暂缓执行。但在2011年12月底,在刑期由石刑减为绞刑的消息公布后,全球的抗议活动又再度复苏,目的在取得Sakineh的释放。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Sakineh于1967年出生在伊朗阿塞拜强,在国家的西北部。她曾在家乡的幼儿园担任老师,但她只会讲aziri语而不会说伊朗的官方语言波斯语。在2006年,她因为被指控串通谋杀丈夫以及跟一名男子有「非法关系」而被判处死刑。在这些未经证实的指控中,第一项指控被摆在次要的地位,而所有的注意力都被放在通奸罪行上,这项罪行应该受到石刑的处罚。2010年6月底即将执行石刑的消息被公布。在已经接受99下鞭刑的情况下,即使Sakineh自认无辜,最终仍签署了以她所不懂的语言所拟订的死刑执行令。在她的儿子与律师与两名德国记者因为进行访谈而遭逮捕之前,她被迫在电视上承认罪行。至于她的前任律师则是逃离了国家,国家的镇压行动则波及到了他的妻子。

來自全球的不满声浪立即席卷而来,特别伴随着在全球超过100个城市的抗议活动。由国际当局对伊朗提出的对于违反人权的请愿与谴责不断地增加。这些抗议声浪也同样来自文化领域以及政治领导人(巴西总统鲁拉在执政期间曾同意给予Sakineh政治庇护,但遭到伊朗当局拒绝)。这一连串的干预成功地让这个被视为野蛮的判决得以推迟。但在2011年底,东阿塞拜强的司法首长Malek Adjar Sharifi– Sakineh在此地被囚禁了七年–表示可能以石刑来取代绞刑。一项新的全球动员活动立即地展开。几天之后,这位司法首长的态度也有所退让,他表示他的言论被断章取义。而Sakineh的命运因此始终是悬而未决,也因而引起国际持续的关注。

理论框架

一丶 对人权的尊重。伊朗驳斥了国际间对人权的概念,并认为想要否定这单纯只是西方国家所创造的概念。当前的政府鼓吹文化相对主义,它甚至想要透过这个概念来否定普世的价值。对伊朗领导人而言,人权概念被西方当作对抗伊斯兰教的一项武器,可兰经内容从十四个世纪以来就包含了对所有基本权利的陈述,原比西方发展出的似是而非的概念来得早。根据宪法的第二十项原则,「所有国家的成员,不论男女,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并且享受所有人权、政治权、经济权、社会权与文化权」,但经文中也明确指出:「在遵照伊斯兰戒律的原则下」,也就是说一切都必须遵循伊斯兰教法规的诠释。也因此石刑在这个国家跟其它违反人权的行为一样(审查、折磨、截肢…),在伊朗刑法的102与104条文中被合法化,刑法详细地列出执行的细节:用来执行石刑的石头不应该巨大,避免让受刑者在被投掷一两颗石头后就死亡;石头的体积也不应该小到称不上是石头。这些石头应该要很锐利,让受刑者流血。除了这个野蛮的刑罚本身加诸在受刑者身上的痛苦,还要加上为受刑者带来的羞辱,因为这个死刑刑罚是在公众场合执行,就像鞭刑的执行一样,以Sakineh的例子来说,当她在接受鞭刑时,她那当时十六岁的儿子被迫要出席见证鞭刑的执行。

二丶 两性之间的不平等。在看似平等的幌子下,两性的不平等事实上却已被制度化。宪法的第二十一项原则中明订:「国家必须保障妇女在各方面的权利」,但包含相同的限制:「在遵照伊斯兰戒律的原则下」,这一点事实上就是对妇女的控制。例如妇女在决定出门、旅行或工作之前必须取得丈夫的同意。另外她们还被强迫要遵行服装上的规定,在公民权利与家庭权利方面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在离婚程序或遗产继承等方面的不平等待遇),此外她们也被禁止堕胎。

在伊朗,妇女的地位仍然相当地令人难以置信。比其它波斯湾国家的妇女(沙特阿拉伯、卡达、巴林…),伊朗妇女事实上享受更多的自由,特别在高等教育的获取方面(60%的女性接受大学教育)、就业与运动等方面。另一方面,伊朗妇女的角色也并非消极被动,并且也能组织并参加协会。在这方面,象征性人物Shirin Ebadi律师,因为她为人权的战斗所付出的努力,在200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案例分析

Sakineh身为事件的女主角,也象征着所有接受石刑而牺牲的伊朗妇女。但在该国之外,Sakineh也代表了所有在伊斯兰法规权威下受苦的妇女。2011年底,在沙特阿拉伯有一位妇女因遭指控实行巫术而被斩头,这项判决在伊斯兰戒律下被视为合理正当。此外,阿拉伯的春天带来的欣喜与希望如今却也因许多伊斯兰政党在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而被各界的忧虑所取代,即使这些政党自称是温和派(突尼西亚、埃及或摩洛哥)。另外尤其是利比亚的全国过渡委员会(NTC) 也在国家被解放后迫不急待地表明未来将回归以伊斯兰法规执政。

然而激进的伊斯兰教派并非是可悲的男性至上主义的垄断方。我们也同样可以在其它宗教的原教旨主义(或完整主义)中发现这样的现象。那些超正统派犹太教徒,所谓的「黑衣人」,最近不就也在以色列游行,要求实施一个公众场合性别隔离的措施?某些新教小区或天主教团体也积极组织起来反对执行自愿流产的诊所。最后,即便是在政教分离的当代社会中,在今日仍然或多或少存在有性别上的不平等情况。换句话说,这个由人类学家Françoise Héritier所发掘且存在于各个不同时空背景,并对男性有利的「性别价差」情况在西方世界并没有比较轻微。

如同阿拉伯革命以及最近其他社会动员,在Sakineh事件中,媒体─特别是网路─扮演了极度重要的角色。舆论即时且广泛的回应,对许多国家的政治领导者以及国际机构都造成一定的压力─领导者和国际机构必须表达立场,而德黑兰的主管机关也面对此一压力。今日,来自国际的支持未曾减弱,而这些世界公民所欲表达的诉求不仅只是中止Sakineh的死刑,而是争取她的自由。藉由她的案例,他们的唯一宗旨即是废除石刑,因为仍有许多个人是这个罪行的受害者,而且伊朗政府於2002年即已宣布暂时停止执行石刑。

参考資料

http://laregledujeu.org/2011/12/29/8385/sakineh%C2%A0-les-dernieres-et-tristes-nouvelles-de-l%E2%80%99iranienne/
Stengers Lauriane, Pierres non seulement – Conversations avec Sakineh Mohammadi Ashstiani, Editions BoD, 2010
Voir les sites d’Amnesty International et Human Rights 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