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 69 – 中國電影市場崛起的矛盾 萬達集團併購美國AMC影院,2012年5月21日

Justin Chiu

邱崇軒 譯

Passage au crible n°69

Wikipédia

2012年5月21日,中國萬達集團併購AMC影院 (American Multi-Cinema),北美第二大的影院公司。萬達在中國已經擁有730個屏幕,而才剛購得的子公司將為這個中國集團增加5034個屏幕。萬達集團因此成為全球第一大的電影院線。

本次併購案達到26億美元(20億歐元),金額之高引來各方爭議。然而,對眾多觀察家來說,萬達將無法在短時間內回收利益。實際上,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電影票房收入持續下滑而AMC甚至於2011年淨虧損8200萬美元。此外,併購案甚至不會改變AMC現行的組織營運方式。萬達不但認為美國子公司有能力轉虧為盈,更將額外投入5億美元協助重整債務並更新影院設備。但是,由於流動現金不足,萬達必須藉由巨額貸款以完成投資計畫。既然萬達不求近利,我們因此有理由質問這個中國集團是否追求更長遠的目標。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王健林於1988年於中國大連創立萬達集團,營運初期專注於房地產業。2011年集團的營業額達到1051億人民幣(約130億歐元),其中光是來自商業地產的營收就佔了953億人民幣(約118億歐元)。集團最知名的產品─萬達廣場,結合購物中心、娛樂中心、高級商務酒店和辦公大樓的超大型建案─尤其受到地方政府的歡迎。原因在於萬達廣場從動工到啟用僅需18個月,地方首長可以藉此達成中國政府訂下的都市發展目標;最近幾年來,萬達的建案更延伸至內陸的中型城市。此外,董事長王健林身兼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委員,顯赫的地位讓他比競爭同業更容易取得建築執照。

然而,中國的經濟發展趨緩,房地產價格也開始下跌。萬達預期2012年的營收約可成長11%,但這也就是說將大幅低於前幾年的表現 (達到40%)。2011年,萬達集團的總資產達到2030億人民幣(252億歐元),但其中淨資產僅佔205億人民幣(25億歐元)。這表示萬達集團的負債率達到89.9%。

其實為了分散集團事業,自2005年起,萬達即開始投入文化產業。值得留意的是,在一連串有關於軟實力(soft power)的爭論之後,文化產業成為中國政府首要的施政方針。在中國政府支持並擔保低利貸款的背景之下,2010年來,萬達與四大國有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都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挹注的資金將用來協助萬達集團在國際上推展媒體、電影和旅遊業。

理論框架

一、文化產業的金融化。在國際上,近二十年來,企業合併或併購成為重要的經營策略之一,目的是為了在短時間內提高市佔率、獲得關鍵技術與產品銷售的最佳管道。由於產品的供給逐漸集中於少數獨佔業者以及交易的金融化,通訊全球化促成多媒體產業朝向資本主義形態發展。在國際金融的支持下,文化領域的資本主義企業現在也試圖投入新的市場並搶奪市佔率。
二、建立全球名聲。傑維斯(Robert Jervis) 的分析可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名聲這一概念,實際上名聲可以看作個人在社會中的自我建設過程。如果一個行為者付出相當大的努力以維持他的形象,這是因為他堅信日後將可憑著自身形象獲得更多的回饋。依照這個邏輯,AMC影院的併購案不該被分析成一個單純的經濟考量決定,它也是一個象徵性的行動。萬達試圖在國際上獲得更高的知名度並建立更崇高的聲譽,就算萬達必須因此冒些風險。

案例分析

藉由最近的併購案,萬達集團企圖取得全球第一影院的地位,甚至更勝於在北美電影市場增加獲利。此外,併購案成本之高讓人詫異。萬達集團的融資能力不僅增加了它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在國內也能嚇阻其它競爭同業。不過,這仍是一場高風險的賭注,因為萬達本身並沒有足夠的資金而必須依靠貸款。其實,對這個集團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學習AMC影院的管理模式,以及獲得IMAX屏幕架設的關鍵經驗。一旦取得這些寶貴的技術,萬達將可應用在中國市場上。矛盾的是,依靠這一次具象徵性的國際併購行為,萬達瞄準的是日漸崛起的中國電影市場。

2011年,中國的電影市場成長了28.93%,總票房收入達到131.2億人民幣 (16.3歐元)。為了支持這項蓬勃發展的產業,合法播映影片的數量必須符合市場需求,另外電影院的興建也必須持續進行。2012年2月17日,於正式訪問美國期間,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與美國副總統拜登就電影貿易問題簽署了一份協議:中國同意在每年20部外國進口影片的限制之下,額外增加14部3D或以IMAX規格播放的影片配額。面對這個有利於好萊塢大片的協議,於2012年3月24日,萬達和加拿大企業IMAX簽署了一份戰略合作協議,讓加拿大企業能獨家涉入萬達於中國境內新電影院的興建。在AMC影院併購案之後,我們可以預期萬達集團的子公司─萬達院線─於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我們似乎可以樂觀期待萬達集團的前景發展。然而,實際情況總是比呈現出的表象來得更加複雜,更深入的觀察將有助於分析萬達尋求企業轉型的過程。其實,為了簽訂每一次的合作案,萬達應該都經歷了冗長、艱苦的協商過程,以AMC影院的併購案為例,雙方前後交涉了整整兩年。因此,萬達最顯著的優勢在於它和中國各級政府保持良好的關係,並能銳利地選擇商業夥伴進而簽訂對自身有利的合約。

儘管中國的電影市場目前呈現一片榮景,中國電影工業的未來發展卻仍然難以預期。因為,就算中國於2011年生產了558部劇情長片,單單20部美國和外國大片就囊括了總票房的46.39%。無可否認地,對中國觀眾來說,好萊塢影片是選擇時的參考依據,甚至是品質保證的代表。最後,不同於絕大部分的預測,中國電影市場愈是繁盛,好萊塢在全球電影市場的宰治將愈加突顯。

參考資料

Bohas Alexandre, Disney. Un capitalisme mondial du rêve, Paris, L’Harmattan, 2010. Coll. Chaos International.
Braudel Fernand, La Dynamique du capitalisme, Paris, Flammarion, 2008.
Caixin – China Economics & Finance, « 万达50亿美元收购资金何来?», [D’où viennent les 50 milliards de dollars de Wanda pour les acquisitions ?], le 11 juin 2012, à l’adresse web :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6-08/100398578.html
China National Radio, « 2011年中国电影产量和票房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 [La production cinématographique et les recettes en salles en Chine battent les records historiques en 2011], consulté le 15 juin 2012, à l’adresse web: http://www.cnr.cn/gundong/201201/t20120111_509046175.shtml
Cerny Philip G., Rethinking World Politics, A Theory of Transnational Neoplur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Jervis Robert, The Logic of Imag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9.
Thibault Harold, « Wang Jianlin fait du groupe chinois Wanda le numéro un mondial des cinémas », Le Monde, 23 mai 2012.
萬達集團官方網站 : http://www.wanda.cn

PAC 68 以虛擬入侵作為政治干涉手段 Anonymous (匿名者組織) 的抗議攻擊

Adrien Cherqui

邱崇軒 譯

Passage au crible n°68

AnonymousSource: Wikimedia

Anonymous (匿名者組織) 屢次出現在報紙頭條。2012年5月21日,自稱為Anonymous組織的成員自美國司法部竊取了1.7 GB的資料,並公布於網路分享和下載網站「The Pirate Bay」(海盜灣),而其中大部分是司法部內的電子郵件。近幾個月以來,Anonymous不斷發起抗議動員,它在媒體的能見度亦顯著提升。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Anonymous於2006年出現在貼圖論壇網站www.4chan.org。此一網站的使用者不必預先註冊身份即能分享、瀏覽圖片。以Anonymous為統一化名,愈來愈多的網路使用者和抗爭民眾加入這個組織,並於2008年初發起一連串的抗議行動反對山達基教會 (Church of Scientology)。當時,山達基教會試圖刪除一則湯姆‧克魯斯宣教的廣告影片。這一連串的行動被稱為Project Chanology,而匿名者組織也藉此進入政治領域。此後,Anonymous持續擴大行動範圍並占據國際要聞的篇幅。2010年12月,為了支持維基解密(WikiLeaks)甚至為了回應維基解密所遭受的報復措施,Anonymous以補償任務(Operation Payback)之名進行線上殺戮(cyber-vendetta)。那些曾經提供資訊給亞桑傑(Julian Assange) 但卻終止服務的公司,因此遭到分散式阻斷服務 (denial of service,DDoS) 攻擊 。「阿拉伯的春天」同樣受到Anonymous和另一個捍衛言論自由組織Telecomix的支持。最近,Anonymous主導了多項行動,如抗議MegaUpload關站,以及反對下列法案:禁止網路盜版法案(Stop Online Piracy Act,SOPA)、保護智慧財產權法案(Protect IP Act,PIPA)與反仿冒貿易協定(Anti-Counterfeiting Trade Agreement,ACTA)。各項干涉的性質多元,牽涉對象的數量亦增加─無論是公領域或私領域單位─,表現出網路行動主義份子行動的異質特性。

理論框架

一、跨國網絡。作為全球局勢的參與者,以網狀形式散布的Anonymous成員建立起非國家行為者之間的關係。這些被建立的關係可助長動員行動,尤其「強弱連結」的同時存在(Mark Granovetter),更能讓許多不同的社會結構即時連繫在一起。

二、由行動主義份子構成的「想像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 所提出的這個概念可以解釋不一定擁有一致目標的個人如何透過心理認知過程互相連結形成團體。然而,儘管這些行動主義份子分享同一套行動方針和呈現方式,他們拒絕任何形式的階級制度。因此,他們主張水平分工的動員形式。

案例分析

網路的普及化與網路言論自由的維護仍是許多行動組織(如Telecomix和Anonymous)企圖挑戰的重大問題。當每個人都可以匿名在網路上發表言論,資訊的獲得成為行動主義者力爭的訴求。另外,上網管道的增加以及新型態線上社交空間的興起都促成了由個人所組成的社群網絡的擴展。

Anonymous的發展與此一現象有絕對關係。網路不僅成為公共討論的主要空間,各種衍生而來的使用方式,讓組織動員變得更容易,更可協調執行共同的行動方案。Anonymous組成份子的多樣化,加上他們的網狀分布,在在促成抗爭動員的興起。但不論是網路駭客或腳本小子(script kiddies)組成的團體,或是行動主義份子,均拒絕領導階級,他們偏好自我管制的方式,而Anonymous向眾多支持者提供了一個讓所有人可以互相結盟和合作的工具。好比一個因利益和目標而凝聚的團體,Anonymous像是一個品牌標誌,可以增加各個行動的象徵價值以及正統性。值得留意的是,在網路上散播影片正是基於這個目的來增加抗爭的媒體效益。雖然Anonymous的成員自由分散各地,但只要仰賴科技,他們仍然可以重建出新的抗爭空間。儘管來自虛擬的網路世界,Anonymous試圖利用所有可行的方式來達成目的,無論是傳統的─如抗議和突襲─,又或是網路駭客入侵或是網頁置換攻擊等方式。

伴隨著網路文化,Anonymous的發展與捍衛言論自由的理想有一定程度的關連。在這一方面,關於網路管制的抗爭即是重要的意識形態表現之一。此外,Anonymous最令人驚訝的特長在於它有跨國傳播意見和指揮行動的能力。我們注意到社群網絡和多人線上即時聊天系統(Internet Relay Chat) 的發展對網路空間的開創以及不同團體行動的同步化有重大的貢獻,這是因為這個原因,分散各地的不同團體都可以自稱隸屬於Anonymous。在這方面,還須提到群體網站的建立對傳遞共同價值有絕對的助益。此外,儘管利用的是一個全球網路,捍衛的訴求則仍是和在地相關:地方問題透過資訊和傳播科技已然全球化。在地行為者因此處於在地、全球交流之中,並把交流的政治議題散布於多重層級之中。關於這個描述,我們也可以提及沙森(Saskia Sassen)所強調的多層級重疊動員。舉例來說,有些自稱Anonymous組織的成員,就算他們的國家並未簽署反仿冒貿易協定(ACTA),仍投入抗爭行動以協助其他國家的Anonymous成員,突顯出動員的跨國性與這些抗爭者的獨立性。

借助於跨國傳播的強化,Anonymous如同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跨越國界。從今以後,Anonymous提供給公民一個批評政府施政的工具。很顯然地,Anonymous成員的活動範圍遍佈全球,各國政府都無法再忽視他們。

參考資料

ANDERSON Benedict, L’Imaginaire national. Réflexions sur l’origine et l’essor du nationalisme, Paris, La Découverte 2002.
BARDEAU Frédéric, DANET Nicolas, Anonymous : Pirates informatiques ou altermondialistes numériques ?, Paris, FYP, 2011.
DEVIN Guillaume (Éd.), Les Solidarités transnationales, Paris, L’Harmattan, 2004, Coll. Logiques politiques.
GRANJON Fabien, L’Internet militant : Mouvement social et usage des réseaux télématiques, Paris, Apogée, 2001. Coll. Médias et nouvelles technologies.
ROSENAU James, People Count! Networked Individuals in Global Politics, Boulder, Paradigm, 2008, Coll.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tensives.
SASSEN Saskia, La Globalisation. Une sociologie, Paris, Gallimard, 2009.

1. 一種電腦攻擊,以同時間爆量連結的方式試圖癱瘓一個網站。

PAC 67 – 基因改造生物專利制約農業生產 巴西南里奧格蘭德州國家法庭對美國孟山都公司的判決

Armand Suicmez

邱崇軒 譯

Passage au crible n°67

Pixabay

2012年4月 4日,巴西南里奧格蘭德州 (Rio Grande do Sul)法庭的法官吉歐凡尼‧康提(Giovanni Conti)公布判決,禁止孟山都公司(Monsanto)收取基金改造大豆作物的專利版稅。這項判決同時還以「違反巴西農作物品種法」為由,要求孟山都償還自2003-2004年間開始收取的專利權利金。若不遵守這項判決,孟山都將被處以每日40萬歐元的罰金。

這起判決並不是獨立的個案。跨國公司孟山都已經碰過類似的判決,去年7月6日,歐洲法院(Cour Européenne de Justice)即曾駁回孟山都的上訴。當時孟山都試圖以停止付款的方式阻止基因改造大豆從阿根廷出口至荷蘭。這些例子顯示孟山都享有的企業優勢近來被大幅削弱。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於1901年由約翰‧法蘭西斯‧坤尼(John Francis Queeny)所創立的美國公司孟山都,早期專營化學商品的販售。自80年代初,孟山都取得第一批經由溫室實驗得來的基因改造植物。於2002年,由於在國際上銷售增加,這個企業集團成為基因改造農業的全球領導者。

孟都山於1995年至1996年之間取得多項基因改造作物的銷售許可,如新葉馬鈴薯(NewLeaf potato)、抗蟲玉米(YieldGard corn)、油菜以及耐除草劑大豆(Roundup Ready soybeans),不但增加了產品的種類也帶來龐大商機。2001年,由於南非大豆和印度棉的收穫欠佳,孟山都趁機進入兩國的市場。此後,在許多重要的農作物生產國,孟山都都能夠持續拓展其勢力。孟山都的擴張與它販售的種子有直接關係,尤其是依據「工業財產權」而獲取的版稅,事實上有關於種子的工業財產權「一方面,禁止農民在接下來幾年使用同批種子重新播種,另一方面,禁止農民贈送或交換種子。然而,巴西的農民組織拒絕支付任何權利金,無論種子透過採收、回收或是耕種得來」。

在巴西─由26個州所組成的聯邦共和國,有關於智慧財產權的相關法令規定於第9279法律第10與第18條。前項法條明定,智慧財產權涉及的範圍不包括「任何自然生物或其部分、存在於自然生態中或被環境隔絕的有機物質、任何生物的基因組(genome)與種質(germplasm)以及自然的有機過程」。後項法條則規定智慧財產權「屏除動、植物,無論是其整體或部份,以及微小的有機生物,經由人為介入操作而改變了基因組成,但在自然情況下此一生物將無法實現如此改變」,然而,孟山都直接與農民個別簽訂協議,企圖規避法律。

2009年,多個新品種的幼苗上市,孟山都以彌補成本為由,調漲權利金,自每公頃48歐元增加至145歐元。面對這個情況,南里奧德南州的農民聯合Giruá、Arvorezinha、Passo Fundo、Santiago以及Sertão等共五個城市的農民協會以濫權為由控告孟山都。孟山都隨即反擊並批判這項訴訟的根據,「因為孟山都只和某些個人有商業來往」。這個美國企業於是向巴西聯邦法院提出上訴,但聯邦法院支持原告並作出了一個具有國家層級的審判決定。
根據判決,孟山都必須償還自2003-2004年以來獲得的收益,約達62億歐元,並將這筆金額分配給500萬名巴西農民。

理論框架

我們必須記住兩個重點:

一、以專利為核心的獲利系統(profit system)。工業財產權原則─禁止任何第三者使用一項發明的權利─不僅象徵性地保護了研究成果,這項原則也是企業在協商時的一項利器。企業憑藉著各國規範的不一致─如基因改造生物的例子─來增加獲利,且該策略的運用與企業和公權力之間是否保持良好關係並無直接關連。

二、獨佔企業的象徵性抗爭。具市場壟斷地位企業的侵略性策略經常突顯出國家沒有能力解決這些企業和他們客戶之間的爭議。司法訴訟通常僅能被詮釋為由跨國行為者,如非政府組織(ONG),所領導的羞恥戰役(Shame campaign)。

案例分析

在一個轉基因作物占整體農業95%的國家,孟山都在市場上的壟斷造成巴西農民的依賴,而專利版稅制度更加鞏固孟山都的地位。這也就是公眾和媒體大肆批評在基因改造生物市場上缺乏競爭業者,造成跨國企業孟山都塑造出一個惡化的「象徵性形象」。

孟山都的「內部成長」(organic growth),反映出一個工業集團追求獲利的特點,孟山都不僅利用工業財產權並藉此向農民徵收版稅。因此,專利成為一個能保障獲利的合法利器。與一般認知不同的是,現行商法在創新領域的不足之並不是一項阻礙,它反而能讓孟山都這類的工業集團在商業策略方面擁有更大的操作空間。得利於商法的不對等規定,孟山都藉由專利版稅獲取穩定利益,但農民卻逐漸被孤立。透過向農民直接協調買賣以規避法律,孟山都憑藉其在基因改造生物的獨占地位而強迫農民接受它開立的經營條件。

在此一背景之下,由巴西各地農民協會提出的共同訴訟試圖挑戰這個權力關係,專利版稅的制約直至兩年前都還被認為是很正常自然的。事實上,政府沒有能力處理法規制度的不足之處,孟山都遊走於政府規範之間,至此都能規避所有刑責。然而,由於無主權行為者(sovereignty-free actors)間的合作,如同由協商者─農民組成的新社群以及南里奧格南德州的地方政府,終止了這個壓制情況。

近來對孟山都營利模式的反動將有助於未來國際規範的加強,尤其在工業財產權領域。直到今日,儘管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曾經作出一些提議,但這些提議不具強制性且在國際上也不具一致性,因此仍處在初步階段。此外,國內法庭涉入本國和外國業者間的糾紛則代表了「重新國有化」跨國貿易的企圖。

參考資料

Info’OGM ; Brésil – La justice refuse à Monsanto le droit de prélever des royalties sur le soja OGM ; http://www.infogm.org/spip.php?article5124 ; dernière consultation : 31/05/2012.
Sägesser Caroline, «Le dossier des OGM dans les instances internationales», Courrier hebdomadaire du CRISP, (19), 2001, pp. 5-34.
Fok et al Michel, « Un état de coexistence du soja transgénique et conventionnel au Paraná (Brésil) », Économie rurale, (320), juin 2010, pp. 53-68.
Laroche Josepha, La Brutalisation du monde, du retrait des États à la décivilisation, Montréal, Liber, 2012.

Passage au crible 2011 跨國主義分析全球局勢 法國觀點 2011

跨國主義分析全球局勢:法國觀點2011_版0C
法國「跨國主義研究中心」再次匯集探討 2011 年國際時事的分析與評論。這些簡 潔扼要的分析與評論,有助於讀者了解目前國際舞台上的權力架構。首先要探討的是 國家權力的衰退。由於國際規範的紛亂與成效不彰,今後,面對某些非國家行為者的 自主權力甚至是顛覆性實力,國家再也無法如同過去一般持續壟斷外交事務。 本書亦剖析了在國際人權維護方面的司法進展和創新機制的建立。此外,對於當 前在全球各地積極發展的社會運動也多有著墨。

PAC 66 – 離岸探勘的金融管制 北海天然氣外洩,2012年3-4月

Clément Paule

陳宗胤 譯

Passage au crible n°66

PAC 66, TotalSource : Wikipedia

在一個多月前,石油巨人Total為了阻止2012年3月25日在北海艾爾金(Elgin)探勘平台G4號井所發生的天然氣外洩事件擴大,因此該公司主動採取所謂的動態扼殺(dynamic kill)程序—藉由灌入大量泥漿進行堵塞—並採用鑽出兩個安全孔的長期解決方案。此事件造成每天超過250萬美元的損失,這家超大型石油公司於4月20日確認了雖然一開始每天漏出的天然氣達20萬立方公尺,但行動後減少了三倍。此外,根據此集團負責人表示,這次事件帶來的環境影響是有限的,這個說法也部份的被5月初由蘇格蘭海軍進行的分析所證實。然而,這個說法卻被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所質疑,該組織於4月2日緊急派遣了一艘船,前往事發地點附近進行採樣。除了對於經濟面—該公司與佛提斯(Forties) 油田的活動—與生態面的直接影響外,這次危機也引發了對於離岸設備造成的國際危機之爭論。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在過去三十年中,天然氣的需求持續增加,而全球開採量也倍增。因此,相關產業在60年代末期於北海建立,也成為西歐主要的碳氫化合物儲藏地。然而,這個領域中提煉率平均每年下降6%,在2000年達到高峰,促使各企業發展新技術,去開採更難取得的礦脈,這些地方的溫度與壓力條件都相當極端。2001年開始運作的艾爾金探勘平台,被認為是突破深海挖掘相關創新的展示櫥窗。在2011年,針對英國專屬經濟區域(ZEE)的投資增加到了86億歐元。

不過,技術的進步並未消除風險的存在,1988年7月Piper Alpha事件就是很好的教訓,這個由Oxy公司經營的平台所發生的爆炸與火災造成了167人死亡,以及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另外,2009年11月到2010年5月之間,在Gullfalks C平台所發生的一連串異常事件,在挪威石油安全局(PSA)提出的調查報告中,特別強調了安全程序的疏失。根據英國能源與氣候變遷部(DECC),這些類災難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因為根據調查,光在2012年第一季,就有69件天然氣或化學物質外洩的事件發生。

在殼牌(Shell)與英國石油公司(BP)之後,Total是第三個在北海進行開採的企業,在2011年底,其股票市值達到932億歐元,為歐洲之冠。該公司在艾爾金-富蘭克林礦脈佔有46.2%,其生產佔其企業內所有生產量的2%,約為每日53,000桶。至於綠色和平組織,1971年成立加拿大,在全球40幾個國家都派有代表。在2010年,這個跨國網絡成員超過了300萬人,其中包括數千名支薪員工與志工,其預算來源為會員繳交費用,約為2億2,500萬歐元。若這個國際非政府組織以其壓力團體活動而聞名,司法手段與專家網絡是目前這個相當中央化與職業化團體主要的活動手段。

理論框架

一、有限危機之非國家管理。危機後處理主要是由私人領域介入,尤其是當英國政府不出手時。這個情況有利於Total的對外溝通,不過其中一部分也是有綠色和平組織的壓力在。
二、離岸領域之區域管制。此次事件造成歐盟是否介入北海探勘管制這項議題的討論加劇。雖然有著國際非政府組織與部份歐洲議員的支持,但對於石油與天然氣活動加強管制的提案,則受到業界大力反抗。

案例分析

2012年3月28日,綠色和平組織對於BP在2010年於Deepwater Horizon造成的災難,提出國際訴訟。同時,這個組織也針對由Total與專家組成的災害管理公司Wild Well Control在判斷的獨佔上提出了質疑。然而,雖然一開始在3月25日到4月8日期間,該企業的股價下跌了8%,這次的爭訟卻並未對企業經濟帶來太大的影響,一切看來都透過資訊控管過後的危機發佈手段,減輕了可能的後果。沒有受害者、對於環境衝擊有限、英國與蘇格蘭政府的默許,種種因素都有利於艾爾金油田之探勘者。Total的財務長很迅速的對股東做出表示,並聲稱此次事件不會改變股利分配模式,該企業2011年的股利估計有120億美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形象的毀損—在2012年奈及利亞另一個意外發生與Erika事件後續更為惡化—和市場的反應。主要的經紀人—包括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瑞士信貸銀行(Crédit Suisse)與匯豐銀行(HSBC)—對於企業表現的態度開始轉為保守,尤其是這次災害所需的保險金高達10億美元。

雖然Total相對來說比較沒有受到災害影響,不過整個領域都受到非政府組織—如綠色和平組織—與那些支持加強北海離岸探勘管制之歐洲議員的大力抨擊。目前的體系建立在國家基礎上,依賴著國家管制單位—例如英國的健康與安全執行局(HSE)—和產業與工會之間的合作。雖然在Piper Alpha事件後有過一連串的改革,但這樣的架構仍然被批評無法運作,甚至還造成內部勾結的問題。在2010年,歐洲負責能源之委員會表示希望進行對控制者的控制,並延後深海探勘。不過,歐盟執委會於2011年10月所提出的法令草案堅持程序的同質化,並提高取得新執照的門檻,這個原則從此適用於所有意外之金融部分。根據評比機構Fitch Ratings,這筆高達100億歐元的風險預備金,不會被記錄在各個於北海進行探勘工作的企業帳目上。因此,這些措施無論是在產業—代表英國石油與天然氣的200家企業—或是在工會—RMT與Unite the Union—都遭遇了很大的反對。由於標準品質的考量,這些人反對將管制權移交給一個未具經驗的新單位,認為這樣將不利於該領域的實務運作。

顯而易見的,綠色和平組織透過艾爾金事件而進行的全球化,展現在其Go Beyond Oil活動上,進一步對於北極的投資計畫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抗爭。根據保險公司Lloyd’s的報告,環境企業家精神反對一窩蜂的衝向北極,例如SDAG計畫。同樣的,國際能源局(AIE)對於北海石油開採再度發生意外的可能感到憂心。根據Douglas-Westwood與勤業眾信的估算,拆除這個海域內的500座平台與8,000個油井將花費1兆美元。這是一個被開採技術所掩蓋,被國家支持之高競爭市場所刺激的領域。專家網絡的另一個可能選項代表著離岸開採的管制必須更依照金融與保險邏輯進行系統化,以利保障全球公共財。

參考資料

Ravignan Antoine de, « Greenpeace, entre contestation et négociation », L’Economie politique, (18), 2003, pp. 86-96.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Annual Report 2010, consultable à l’adresse web : http://www.greenpeace.org [25 avril 2012].
Lloyd’s & Chatham House, Arctic Opening: Opportunity and Risk in the High North, 2012.
Site de Total consacré à l’incident : http://www.elgin.total.com/elgin [1er mai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