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 88 – 福岛核事故:一国之灾,全球之难 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

Clément Paule

李若珊 译

Passage au crible n°88

PAC 88, FukushimaSource : Wikipedia

2013年4月初,在日本福岛县发现放射性物质外泄的情况,在两年前,这一地区曾遭受核灾的重创。根据东京电力公司(Tokyo Electric Power Company, TEPCO)─负责福岛核电厂营运的私人企业─的说法,大概120吨受污染的废水已从地下的蓄水池外泄。截至目前为止,该日本电力公司估计此次污染约达到7100亿贝克。另外还必须提及先前三月底供电故障导致冷却系统停止运作的意外,电厂的操作人员竭尽全力才让系统回复正常运作。接二连三的事故凸显出这个高危险地区安全维护工程的不妥善,而在2011年12月日本政府却宣布该核电厂已达到稳定的「冷停堆」状态。然而,於2013年1月,福岛第一核电厂的三个反应炉仍以每小时一千万贝克的辐射量持续释出放射性同位素─铯134及铯137─於大气中。因此,核灾对公共卫生和环境的冲击引发疑虑,相关争论伴随着重建工程所衍生出的晦暗和矛盾决定更持续扩大。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福岛核灾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International Nuclear Event Scale, INES) 列为第七级─即此一分级的最严重等级;这起於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地震丶海啸与核电厂事故「三重灾难」迅速被拿来与车诺比核灾(1986年4月)相比。位於基辅北部的这座前苏联核电厂的炉心熔毁事故仍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能意外。当时释出的放射性核物质─尤其是碘和铯137─所造成的污染面积超过十万平方公里,并导致数十万人必须撤离并重新安置。我们也可以提到1979年发生在美国的三浬岛核事故:将近43000居里的辐射气体外释至空气之中。

然而,这三件主要的民用核能灾害显示出一个共通点,即有关於放射性核物质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潜在危害的相关争议持续扩大。在这方面,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支团队曾於1990年发表一篇以三浬岛核事故为主题的研究论文。然而,此研究的结论指出缺少确切的案例,以在流行病学的基础上证明外泄的放射性核物质对人体有害。但之後发表的研究报告却指出宾夕凡尼亚州的居民罹患某些癌症的机率确实增高了。至於车诺比核灾,联合国於2005年9月间发表的报告遭受许多组织协会的强烈抨击,他们指控国际原子能总署(Agence Internationale de l’Énergie Atomique, AIEA)低估这起灾难的受害者人数。

理论框架

一、全球性污染的管理缺失。交错复杂的并发事件持续阻碍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控管危机的行动。由於污染已扩散至全球,这样不稳定的情况对日本以及「环境」这项全球公共财(Biens Publics Mondiaux, BPM)将构成永久的威胁。
二、不明确且受争议的灾难管制。尽管联合国专家认为福岛核灾的影响冲击有限,但相关管制的明显缺失却仍扩大民众社团对政府主管机关以及核能业者的不信任。

案例分析

首先,重要的是探讨在2011年3月11日灾难之後,受创土地的重建问题。在此方面,十六万名失去家园并被要求撤出禁区的民众的安置与赔偿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此外,民众和地方政府的强势动员再再凸显已完全丧失威信的日本政府和核能企业主管的无能为力。特别是反核运动正逐渐增加─如「告别核电」(さよなら原発)活动已募集到八百万人的连署签名─,这类诉求目前也已得到某些政治党派的支持。然而,新上任的日本政府似乎已要放弃前首相大力提倡在2030年达到全面废核的目标:2012年6月两座反应炉重启运转的决策即可为证。甚者,国家的重建也备受连串的丑闻影响,部分企业和黑道组织(极道)被指控滥用帐款与诈欺。此外,媒体也同时谴责核灾救援人员所承受的不合法的工作条件与一再违反法规的卫生标准:暴露在高度辐射下清理核电厂的三千名人员所遭受的待遇及其命运即可证明。日本经济为此灾难付出了庞大的代价,尤其农丶渔业受到严重的损害,而能源进口的增加也造成负面影响。单是关闭福岛核电厂的反应炉,所需的成本估计总共约需一兆美元,且将耗时四十年。

除了确保受损设备的安全性─主要工作在於拆除废燃料池中的燃料棒─,长远的目标仍是受核灾放射性物质污染约2400平方公里区域的去污作业。此去污作业相当於必须先搜集并处置三千多万立方公尺灾後残留物(废土丶树枝等)。然而,几百万吨囤积的放射性污泥成为另一挑战,而邻避效应(NIMBY:Not in my backyard)却在许多地方市镇发酵,没有人愿意接收处理这些污染物。对於东京电力公司欲把每公升含数千贝克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且宣称这些污水不具有任何显着的危险,部分公民团体也已起身正面对抗。至於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监管机构在捕获的多种鱼类中检测出远超过日本政府对渔产所订下的法定容许值100贝克/公斤的高剂量铯。然而,某些研究人员表示实际的超标数字远比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所公布的数据来的高。因此,2012年10月发表的一个研究推断19个月以来放射性物质仍持续自核电厂外泄,此外也不排除深海已受到污染的可能性。

低剂量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今还难以证明,但对往後好几世代可能造成危害的疑虑仍在各地蔓延。2012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发表的一篇资料详细地研究了放射性核种的排放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而另一份由「辐射防护与核能安全研究中心」(Institut de Radioprotection et de Sûreté Nucléaire, IRSN)所提出的报告也认同这项观察。依据此一研究中心的观察报告,福岛核灾後外泄的放射性同位素─碘131丶铯134/147与碲132─自2011年3月24日起即可在法国境内侦测到。但是车诺比灾後,於1986年5月测出的放射性物质的浓度是福岛核灾後的500至1000倍。这些观察结果已被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UNSCEAR)证实,并将纳入由此一联合国专门机构即将於2013年10月完成福岛核灾的最终报告。而世界卫生组织於2013年2月发布的一项新的研究报告则遭到绿色和平组织批评。此一环境领域的非政府组织(ONG) 认为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的某些数据被美化了。而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也成为日本政府批评的目标,谴责这项报告夸大局部地区癌症发病率的提高。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矛盾相斥的立场和论点不断扩大民众团体对核能产业各个公丶私行为者的疑虑,甚至是对核能安全相关规范的怀疑,何况各行为者显然不遵守这些规范。因此,此次受争议且混乱的核灾管制再次引起全球性风险的责任承担的问题。

参考資料

Paule Clément, « De l’opacité des responsabilités à la mutualisation forcée du risque. La gestion de l’accident nucléaire par TEPCO à Fukushima-Daiichi, 11 mars 2011 », in: Josepha Laroche (Éd.), Passage au crible de la scène mondiale. L’actualité internationale 2011, Paris, L’Harmattan, 2012, pp. 17-22. Coll. Chaos International.
Site de l’IAEA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consacré à l’accident nucléaire de Fukushima : http://www.iaea.org/newscenter/focus/fukushima/ [2 avril 2013].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Health risk assessment from the nuclear accident after the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 2013, consultable sur le site de l’OMS: http://www.who.int [3 avril 2013].

PAC 87 – 受到主权国家威胁的生物多样性 2013年3月3至14日于曼谷举行的第十六届华盛顿公约缔约国大会

Valérie Le Brenne

张瀞云译

Passage au crible n°87

2012 年3月3至14日于曼谷举行的第十六届华盛顿公约缔约国大会 (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 集合了来自一百七十八个国家超过了二万名的参与者。适逢缔约的四十周年,大会在开幕时就揭示了本届会议的要求,「反对过度捕捞,反对非法采伐,反对透过各种动物非法牟利的行为」。同时,各个缔约国也把一些如今已灭绝的物种从公约附录中去除,例如具象征性的塔斯马尼亚虎。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此大会自1976年以来每三年举行一次,华盛顿公约缔约国大会宗旨在代表一个全球性的监管机构,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来管理与动植物有关的交易行为。要做到这一点,大会也具备了最新的科学鉴定技术工具。归类为三项附录,这些条文内容经过不断地修正,成为各个成员国的指导方针。

华盛顿公约的源起是在1963年由世界自然保育联盟的联合大会所通过的决议案,这个决议主张建立一个国际公约,对「稀有或濒临绝种的野生物种的出口、转运与进口」制定正式的管理规章。事实上,这个初始的提案是来自于对农村现象的观察,贫困农村地区的居民进行的商业活动导致当地野生动植物快速地消失。在这方面,我们要注意到这个提案是出现在1960年代,当时国际社会就已经透露出对全球环境议题的忧虑,这个主题也出现在1970年代各大国际高峰会的讨论议程之中。然而,国际社会直到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会议才对此一主题有了新的提案,并且提议举行全权代表大会。1973年3月3日,八十个会员国在华盛顿会议结束时共同制定了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简称华盛顿公约)。

从那时起,缔约国的数量渐渐扩增到178个国家,许多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和私人企业也参与其中。目前华盛顿公约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仍然是最有力的国际条文。事实上,有三万个动植物物种适用于相关的特别保护措施,此保护措施还针对了某些特别受欢迎的物种,像是北极熊、非洲大象和鲨鱼。

理论框架

一丶全球公共财的破坏。野生动植物物种属于全球公共财,因此必须透过全球治理来处理这个问题,而国家应该要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因此,建立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多边协议机制似乎是国际贸易框架下保护动植物资源最好的手段,因为国际商业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也成为破坏动植物资源的第二大主因。
二丶国家主权带来的阻碍。全球治理立法机制的建立常常受到国家主权权力的限制,真正比较具有规范性的手段就是首脑外交。尽管如此,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数量持续地增长,他们向社会大众揭露了非法商业活动对生物物种造成的恶果。

案例分析

现今世界缺乏一个可以合法建立超国家司法机关的全球政府,所以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国际贸易管制就必须仰赖国家之间的合作。因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牵涉到国际建制的建立,有鉴于国家仍属于主要的行为者,能够管理各国自己的市场动态,因此这个国际建制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让相关的规范确实地被执行。

在这方面,透过不同会议的协商,各国逐步修订了公约的三项附录,这三项附录成为现今环保议题多边论坛上常被引用的重要条文。这个公约建立在对生物物种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不同等级的分类标准:附录一列举了濒临绝种的物种,严禁各种商业贸易行为;附录二适用于若无严格管制贸易行为可能会濒临绝种的物种;附录三则提及各国视其国内需要,对特定受到威胁的物种进行区域性贸易管制。因此,每一届的华盛顿公约缔约国大会都会对条文的内容作更新与补充。当某些物种正式地灭绝了,这些物种就会在名单中被移除,新的濒临绝育物种也会被更新在名单内。然而,这个程序常常因各方不同的利益冲突而受到阻碍,这是因为公约内容的更新必须要取得大多数成员国的同意才能实行。此外,公约中的特殊条文却也让某些国家借机会逃避条文规定,即便是这些特别应该受到管制的国家。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举日本的科学捕鲸计划为例,日本声称以科学为目的猎捕鲸鱼,就是援引公约附录一里的特许条文。这项举动引发了非政府国际环保组织的挞伐,他们强烈地谴责成员国在会议中只求利己的讨价还价行为。

如果说当前对于生物物种的合法交易行为仍必须仰赖各国政府更积极的作为,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实际上目前国际社会在这方面仍欠缺真正具有强制约束力量的工具手段。打击非法贸易行为仍是华盛顿公约带来的贫乏却也最主要的作为。然而公约附录一中的许多物种相继地灭绝,某些物种也因为非法盗捕盗猎而显得岌岌可危,这些情况都证明了公约的效力不彰。更糟糕的是,华盛顿公约的条文走向甚至可能无意间造成某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在非法市场上价格的提高,反而带来反效果。

参考資料

Constantin François (Éd.), Les Biens publics mondiaux. Un mythe légitimateur pour l’action collective ?, Paris, L’Harmattan, 2002.
lemonde.fr, Planète, « Constat d’échec pour la défense du monde sauvage », disponible à la page : http://www.lemonde.fr/planete/article/2013/03/02/constat-d-echec-pour-la-defense-du-monde-sauvage_1841752_3244.html, dernière consultation le 31 mars 2013.
lemonde.fr, Planète, « Le commerce d’ivoire qui menace les éléphants d’Afrique, a triplé en quinze ans », disponible à la page : http://www.lemonde.fr/planete/article/2013/03/02/constat-d-echec-pour-la-defense-du-monde-sauvage_1841752_3244.html, dernière consultation : le 31 mars 2013.
Site officiel de la CITES, disponible à la page : http://www.cites.org, dernière consultation : le 31 mars 2013.

PAC 86 – 晦暗的食品工业,脆弱的食品安全 2013年一月至三月的马肉丑闻

Clément Paule

邱崇轩 译

Passage au crible n°86

PAC 86, source Flickr MikeySource : Flickr Mikey

2013年3月19日,法国肉品加工制造商Spanghero公司再次以诈欺的罪名遭到起诉:来自英国的57吨羊肉被发现储藏在其仓库内─但英国羊肉被禁止进口至欧盟。一个月之前,这间公司才涉入另一件类似的丑闻,这间食品公司用马肉替代牛肉来制作冷冻加工食品。然而,整起因食材标签不合法律规定而起的争议并不能全然归罪於这一间法国公司,而是欧盟整个食品工业都应该共同承担责任。此外,这起事件快速地「国际化」,在短短几日之内,批评声浪在俄罗斯丶多明尼加甚至是香港蔓延。各国主管机关以加强食品控管作为应急的解决方式,而更密集的抽检自然发现其他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如在IKEA内贩售的大量甜点可能已被大肠杆菌污染,亦即食品可能遭到粪便污染。食品业者的诈欺行为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疑虑,众多的专家学者更质疑欧洲的食品工业已经出现严重的危机。此外,於2013年二月间,非政府组织「Oceana」提出一项在美国执行的调查,检验美国二十多州的鱼肉加工食品。这项调查凸显出类似的严重问题:三分之一受检的鱼肉加工食品样本并不符合产品包装标示的鱼肉种类。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食品加工产业在欧盟多个国家跨国发展。这个过程凸显出私领域行为者的兴起,尤其是大型的零售商,如Tesco或家乐福;而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却同时间施行较为宽松的管制政策。演变至今,食品农业成为由少数几家专门业者控制丶受多层级规范管制的市场。在这些规范当中,我们可以提及由食品与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1960年代共同通过的国际食品规范「Codex Alimentarius」,国际标准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随後也针对这项规范提出补充。为了维护食品安全,各国政府也透过立法或是设立相关主管机关─如英国设立食品标准署(Food Standards Agency, FSA)。近年来,欧盟在食品安全领域扮演的角色也逐渐提高,重要的措施有「卫生守则」(Paquet hygiène)─六项欧盟食品安全法规,以及自2000年以来成立的欧盟食品安全署(Agence Européenne de Sécurité des Aliments, AESA)。

尽管欧盟已执行相关改革,近二十年来仍发生众多食品卫生危机,如1996年爆发的牛脑海绵状病变(Encéphalopathie Spongiforme Bovine, ESB)─即俗称的狂牛症。此外,在英国也曾於2001年和2007年爆发口蹄疫。最近一次严重的疫情则是发生於2012年由大肠杆菌O104 H4菌株所引发的肠胃炎及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Syndrome hémolytique et urémique, SHU)。在欧洲造成近五十人死亡,这个致死病菌一开始被认为来自西班牙的小黄瓜─後经证实并不是起因─造成食品出口的的大幅衰退,甚至促使许多国家的对欧盟食品的禁运,如俄罗斯。连串的食品卫生危机突显了食品检查控管系统的缺失,打击了整个农业食品产业和公家机关的信誉,尤其是在法国和英国。正是在此一背景下,於2012年底於英属岛屿发现了食品标签不实的情况。各方批评很快地集中针对Findus食品集团而来─媒体甚至把整起事件称为Findusgate─,各国政府主管机关经调查後逐渐找出几项可疑的食品加工业,并同时在欧盟内部研拟一项共同的行动计画。

理论框架

一、规避责任。截至目前为止,涉入这起丑闻的各个业者不停自称是受害者,指控加工生产链的其他业者才是祸源。但食品加工产业牵涉规模之大,加上整个供应链结并不透明,业者自然没有自主管理的能力。
二、产地追踪失效。在狂牛症爆发之後,产地追踪原则一致被认为是重建食品加工业信心的最佳措施。然而,业者的不实欺骗手法却反而彰显了产地追踪措施其实并不足以确保食品安全。

案例分析

这起案例首先表明了经济活动的去疆域化不仅更加深远,食品加工产业从此也被牵涉其中。从屠宰场到大型零售商,乃至於负责协调的买手,整个产业链都出现问题。这次涉入马肉丑闻的业者因此有多达十馀家不同国籍的企业─包含赛普勒斯丶法国丶荷兰丶英国与罗马尼亚等等─见证了食品工业成为由跨国企业掌控的复杂商业系统。此外,初步的调查结果亦显示担任中介的私人投资公司,在畜牧业者和食品加工厂中间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赛普勒斯的中盘商Draap Trading─由荷兰籍的交易商主导─於2012年一月即曾经因为类似的事件而被控诉,在这次丑闻中再次成为主要的诈欺嫌犯。尽管这项食品丑闻目前仍局限在「公共卫生危机」的范畴之内,但衍生的经济损失已经非常重要:英国最大的零售商Tesco在丑闻揭露後其营业额随即减少近三成,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损失。而第一个被媒体披露的冷冻食品集团Findus,则是面对品牌形象受创的危机。除了贩售数量下滑,这家公司的形象,以及它所代表的冷冻食品产业,皆严重受损。

然而事件发展至今,各国主管机关处理的态度仍不明确,管制规范更因此显得无能。事实上,政府主管机关一方面被迫必须安抚消费者的信心,宣称将执行一系列的调查和强制措施,但另一方面却也任由早已习惯自我掌控的食品业者自行解决危机。因此,受到丑闻波及的各国政府仅靠发言人说明回应:英国的环境部长公开指出这是一场国际的阴谋犯罪,法国的社会经济和援助部长则是指控冷冻食品加工公司Spanghero「经济诈骗」。然而,这些公开声明旨在斥责这些「脱序」的业者,却并未针对整个产业体系和规范的缺失提出检讨。部分环保人士和社团因此批评业者和政府间可能存在某种秘密协议。除了各国政府相关主管机关欠缺处理危机的方法,欧盟各国政府也因为彼此间的协调管道不顺畅而产生冲突,如法国和爱尔兰政府即因为这次丑闻导致双方关系一度紧张。

整体而言,反覆出现的欺骗案件突显了整个食品加工产业的责任归属问题,尤其是食品的运输甚至是走私问题。这起事件因而再次打击了在1990年代建立的食品产地追踪原则。这项措施旨在拉近畜牧和粮食生产业者和消费者间的距离,但必须要有企业的主动配合,在获利和提高生产效率等目标以外,业者还必须考量到相关生产技术的正当性。因此,产地追踪虽然是管制的方式之一,但也让整个食品产业朝工业化模式发展,长远来看并非良策。整个食品产业的管制系统若不进行彻底的改革,由这起丑闻被揭发出的企业谋利掠夺策略似乎应证了经济和金融体系全球化所带来的又一个负面影响。

参考資料

Aginam Obijiofor, Hansen Christina, « Food Safety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Policy Brief (6), 2008.
Andreff Wladimir (Éd.), La Mondialisation, stade suprême du capitalisme, Paris, PUN, 2013.
Granjou Cécile, « L’introduction de la traçabilité dans la filière de la viande bovine », Cah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 (115), 2003, pp. 327-342.
Hugon Philippe, Michalet Charles-Albert (Éds.), Les Nouvelles régulations de l’économie mondiale, Paris, Karthala, 2005.
Site de la DGCCRF (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a Concurrence, de la Consommation et de la Répression des Fraudes) : http://www.economie.gouv.fr/dgccrf/viande-cheval-dans-plats-cuisines-0 [27 mars 2013].

PAC 85 – 北韩充满戏剧性的脚本 2013年2月12日北韩的第三次核子试爆

Thomas Lindemann

翻译 张瀞云

Passage au crible n°85

Pixabay

北韩刚刚在2013年2月12日进行了新的核子试爆。这是继2006年与2009年之后的第三次核试爆。联合国安理会为此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

北韩早在2012 年12月12 日就进行了一次导弹试射,以弹道飞弹技术发射了一枚卫星。这个行动已遭到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在2013年1月25日,北韩政府甚至威胁,倘若南韩参与联合国对北韩的经济制裁,就要对南韩进行军事攻击。尽管相关的制裁措施因为中国政府的要求而减轻― 像是对于特定海外侨民与海外公司的资产冻结, 北韩官方的反应仍然非常地强烈。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在苏联的帮助下,北韩这个国家在二次大战后反抗日本统治的背景下成立。接着北韩政权渐渐地摆脱其保护者苏联与中国的束缚,并发展出一个封闭而专制的政治体系。北韩政体在意识形态上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更引起了许多的国际危机。此外,南韩在北韩海岸附近实行的军事演习则是造成2010年 12月两国之间有限的军事冲突的根源。

理论框架

就建构主义的研究角度来说,行为者的利益并不存在于利益的本身,而是由集体信念塑造而成,这个集体信念则是透过行为者的互动而建立。就北韩领导者而言,他们的行动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在捍卫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脚本」,这个脚本解释了他们「英雄式的行动」。在这个情况下,戏剧性的脚本这个词语意味着北韩昭然若揭的信念,他们相信透过这个剧本就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体现北韩的优势。而这壮观的自我表演(参考学者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论述),却处于脆弱而不稳定的状态,因为所有牵涉其中的国家都持续地对这个脚本的演出造成影响。北韩领导人所要求的形象与国际社会所反映的形象并不一致,长期以来两者的差异一直是触发北韩惊人之举的原因,而北韩的行动目的就是进一步肯定这个脚本的演出。这个戏剧性的脚本包含了以下两个要素 :

一丶角色分配。倘若这个自我表演主要是建立在具有特殊威望领导人的正统性之上,政治决策者就更加必须在国际层面上承担更大的风险,来证明自身非凡的特性。此外,倘若官方的论述是建立在无辜受害人的假想之上― 通常是乡村村民、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和平的选项就会轻易地被屏除,否则就会被视为懦弱的表现。最后,在故事情节中若有某些角色一直被认为是「懦弱的、挑衅的、麻木无情的」,就更可能会去合理化他们的报复行为。

二丶戏剧性的片段。当国家的历史越是以受害者的角度来呈现,并且以简单的戏剧片段来展现― 侵略(日本帝国主义、美国帝国主义)、苦难(例如「慰安妇」)和反击(游击队、闭关自守的政经体制),则暴力行为越可能被正当化。倘若军事力量的展现在戏剧脚本中成为司空见惯的、不可或缺的或甚至是一个光荣的举动,这个行动也就更容易被正当合理化。当其他国家试图要影响戏剧脚本的演出,这个国家的政治领导人就可能采取容易引发冲突的政策,因为对这个戏剧脚本的弱化会使领导者失去统治的正当性,也会伤害领导者的威望。

案例分析

「主体思想」(Juche)这个意识形态正式说来,它目的并非要在国际关系中取得支配领导的地位,这个思想旨在保护北韩不受其他国家的影响(Chaju这个词意指独立自主)。这个僵化的思想让北韩对于任何外来的质疑特别地敏感。我们应该注意到几个例证 :在这个国家只从2008年开始开放使用手机,而与国外的通讯则是完全不可能。此外,所有的现象都显示北韩的好斗性都是为了防备异议思想的蔓延。因此在2011年12月,仅仅三棵放置于国界附近的简单装饰的圣诞树就已经造成南北韩两国之间紧张的局势。金氏王朝不就是被开国者金日成与他太太金正淑以神化的方式来把此家族尊奉为世俗化的神 ?因此,北韩的历法就是以金日成的出生年为北韩元年。但北韩统治的权威也同样展现在建筑方面,像是高达150公尺的主体思想塔,塔顶的火炬总长20公尺照亮着首都平壤。同样地,绫罗岛5月1日竞技场可容纳 十五万名观众,这实际上是全世界最大的运动场。这样骄傲自大的自我表演有助于我们理解北韩的挑衅举动,因为新领导人金正恩需要藉由行动来向北韩菁英分子与北韩人民证明他神圣的血统。2012年12月12日的飞弹试射以及2013年2月12日的第三次核子试爆也因此可以被解读为北韩领导人想要展现自己刚强有力的形象。一般其他国家对亚利安火箭的试射都是隔着特定的距离来拍摄,而北韩却是隔非常近的距离来拍摄,因为此举能更轻易地展现国家的气势。同样地,这个火箭发射的速度也明显地因为太过重要而无法遵照万有引力定律来执行。最后,第三次的核子试爆也以极为轰动与挑衅的方式来执行,因为在北韩的世界观里,所有其他的国家都是永恒不变的敌对侵略者。所有的敌人都被抽象地定义为帝国主义者与爱好支配占领的统治者。这个评定的标准仍然在于社会阶层。在飞弹试射后,联合国通过了经济制裁,军方也因此又再宣布了多项飞弹试射计划与更高阶的核试验计划:这些决策都旨在与美国对抗,而美国正是北韩指定的头号敌人。

如果北韩官方正式地谴责暴力,但武力的展现在这个国家却也是常见的现象。北韩举行的军事游行常常都是相当壮观而轰动的,况且北韩拥有120万士兵,其军事力量属于全世界第四强。北韩领导人的公开谈话让其他国家认为北韩并没有意愿要共同遵守禁用核武这个禁忌,反倒很明显地把核武当作工具。2010年当时在任的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长李英浩更表示,倘若帝国主义者与其追随者侵犯到北韩国家主权与尊严,北韩就会动用核武。

基于北韩领导人对自傲自恋形象的维护与对武力的崇拜,其他国家很难劝阻北韩的挑衅举动,即便北韩举动的主要要求对象是本国人民。而各国在未来能否成功制止北韩的挑衅行为,最终将取决于各国对抗北韩策略的高明与否。

参考資料

Cha Victor, The Impossible State. North Korea, Past and Future, New York, Ecco, 2013.
Goffman Erving, La Mise en scène de la vie quotidienne, 2 vol., trad., Paris Minuit, 1973.
Goffman Erving, Les Rites d’interaction, trad., Paris, Minuit, 1974.
Miller Steven E., Sagan Scott D., “Nuclear Power Without Nuclear Proliferation”?”, Daedalus, 138 (4), Fall 2009, pp. 7-18.
Lindemann Thomas, Causes of War. 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ECPR, Colchester, 2011.
Lukacz Georg, Théorie du roman, Paris, Gallimard, 1968.
Narushige Michishita, North Korea’s Military-Diplomatic Campaigns, 1966-2008, Londres, Routledge, 2013.

PAC 84 – 马利陷入不对等战争的危机 国际援助会议

Philippe Hugon

邱崇轩译

Passage au crible n°84

Pixabay

面对当前在马利的战争,为了派遣一支非洲军队并同时重整马利的军队,2013年1月28日,於非洲联盟(Union africaine, UA)的总部衣索比亚首都阿迪斯阿贝巴召开了一场国际援助会议。除了非洲国家之外,日本丶美国丶欧洲联盟与联合国也共同出席会议。非洲联盟要求各方提供4亿6000万美金以执行「国际支援马利计画」(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soutien au Mali, Misma),其中2亿4000万美金将用来重整马利国军并资助查德的军队。非洲联盟承诺可自行筹措百分之十的资金。

历史回顾
理论框架
案例分析
参考資料

历史回顾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於2012年12月20日通过的第2085号决议文赋予联合国涉入马利战事的合法性与正当性。若没有这项政治协议,马利和非洲国家的军队将无法获得国际的武力协助。然而,在非洲盟队(Misma)涉入之前,法国政府已意识到重整马利军队和重建马利政权的急迫性。法国提早介入因此反而让第2085号决议文的意旨得以执行。在马利临时总统特劳雷(Traoré)和联合国决议文的共同要求下,法国合法的武力干涉并未遭到阿尔及利亚丶中国和俄罗斯的反对。这项军事干预甚至得到马利和其他非洲国家大部分民众的认可,仅有埃及丶突尼西亚和卡达表达反对的意见。法国军队独自抵达战线并且未获得欧盟的直接援助,仅有少数西方国家,如英国和美国,提供後勤补给支援(後勤飞机丶无人飞机和情报资讯等支援)。为了这次的联合军事任务(opération Serval),法国和马利其实准备已久,因为在瓦加杜古(Ouagadougou, 布吉纳法索首都)国际协商失败,尤其是伊斯兰极端组织「信仰捍卫者」(Ansar Dine)反叛军兴起之後,这项任务被视为解决马利冲突的唯一办法。伊斯兰圣战组织占据了马利中部城镇康纳(Konna) 并威胁到战略要地塞瓦瑞 (Sévaré),并一路攻进莫普提(Mopti)和首都巴马科(Bamako)。此外,法国提前进军其实也必须考量到气候因素,因为三月以後至九月都无法在马利境内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任务。

2013年1月11日开始的战事因此成为法国单一国家军队的空中攻击(战斗机 ─Rafale, Mirage与直升机),加上轻型装甲部队和2千500名陆军(特种部队与1月27日降落的127名伞兵)。在遏止伊斯兰反叛份子攻入首都之後,法国军队掌控了尼日河区域,接着收回加奥(Gao)与通布图(Tombouctou),以及查德的领土基达尔(Kidal)─被「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Mouvement National de Libération de l’Azawad, MNLA)所占据。伊斯兰圣战份子被迫往马利北部撤散,退回他们的基地「伊佛山脉」(Adrar des Ifoghas)或是邻国尼日交界迪阿巴里(Diabali)附近的森林。於1月16日,在因阿迈纳斯 (In Amenas) 人质挟持事件爆发後,法国的盟军(德国丶义大利丶丹麦丶加拿大与阿拉伯联合大公国)才逐渐加入战事。此後,非洲的各国军队(以查德丶尼日与布吉纳法索为首)也加入盟军。

理论框架

一、马利的战事突显出不对等战争的特性。不对等战争意即装载精良的单一国家军队或是多国联军必须与具坚强甚至是疯狂求胜意志的民兵组织作战,这类非正统部队习於游击战,并且已做好使出恐怖主义行为的准备。但这些民兵组织其实各自大不相同,以马利为例,我们可列出:(1)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MNLA),由图阿雷格人(Touareg)组成,为没有宗教取向丶位於边境的柏柏尔族,但他们要求更强化的自治权,甚至是阿扎瓦德的独立;(2)伊斯兰极端组织「信仰捍卫者」(Ansar Dine),由Iyad Ag Ghali领导,与北非伊斯兰盖达组织(Aqmi)关系密切。信仰捍卫者的诉求为在马利施行伊斯兰教法,不久前主张圣战的的派系还和支持阿扎瓦德民族解放运动的派系(阿扎瓦德伊斯兰运动)决裂。至於其他民兵组织,我们还可以提到北非伊斯兰盖达组织丶西非的一元论与圣战运动(Mouvement pour l’unicité et le djihad, Mujao)─由北非伊斯兰盖达组织叛变而出,以贩毒为经济来源,以及来自奈及利亚北部的「博科圣地」(Boko Haram)伊斯兰极端组织。
二、马利的战事突显出当代冲突的跨国化。马利冲突中各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复杂,秘密犯罪组织和极端伊斯兰教义份子不仅相互连结依赖,伊斯兰组织更直接对抗西方国家在当地的布局。而实际上,西方国家早透过各跨国公司探采位於马利境内的石化原料和矿物。

案例分析

马利战事突显了不对等层级的冲突丶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与多元的各类行为者。战事起因源自:(1)利比亚前领导人格达费死後,外籍佣兵回到马利,造成图阿雷格族人的独立诉求更加巩固;(2)萨拉菲极端教派的扩张,以及(3)前总统杜尔(Amadou Toumani Touré)时代遗留下政府和军队的勾结腐败。2012年3月22日发生的政变,不仅造成马利军队的溃散以及马利政府的崩解,更导致马利北部变成无管制的地域。

尽管马利北部的经济规模只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但我们仍不可忽略萨赫勒─撒哈拉一带的军事危机可能对整个区域造成的社会经济冲击。事实上,人口的快速增加造成严重的青年失业问题丶毒品和武器的非法买卖流窜。此外,脆弱的自然生态和严峻的气候更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粮食问题。社会的不安一再突显出马利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无能,情况危急到马利可能成为萨赫勒─撒哈拉地区逐渐深化的冲突危机的引爆中心。世界各国与各个区域或国际组织遂支持法国和马利的联军,在阿迪斯阿贝巴举办的国际援助会议即可为证。当然,短期看来,空中攻击(摧毁武器弹药库丶储备汽油等)和地面攻击(收回被占领的城镇)都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然而面对法国武装军力,圣战份子避免直接冲突而选择撤退,这表示他们准备进行漫长的持久战,而他们散布区域的面积甚至比法国还要广大。这些圣战份子信念坚定,善於分散隐蔽行动再使用突袭策略,他们甚至可在城镇中进行游击战。但大部分的非洲盟军不擅长沙漠战,接下来的战事预期并不乐观,何况马利军队目前仍在重整的阶段。然而,不对等战争存在一些无可避免的危机,并且有愈陷愈深的风险。但马利毕竟不是阿富汗,位於马利的伊斯兰圣战份子仍属於外来人士,不同於塔利班份子之於普什图族人的关系。若加强边境的控管将可遏止圣战份子燃料丶武器和人力的补给。但是,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来自阿尔及利亚的武装民兵,他们从事的非法交易涉及马利北部的各个组织。以武力介入阿富汗冲突的失败可以作为一个教训,因为援助的资源并未用在阿富汗各地区的维和任务,但却造成了政府的贪污腐败。若要根本解决马利的冲突,必须要从军事丶政治(举办选举丶建立合法政权丶北方省份自治)丶人道丶经济和外交各方面着手。法国军队不久後即会撤出,马利和非洲盟军将接续任务,国际援助会议将更显出它的重要性。此外,除了军队,马利人民也必须一同参与安全管制,尤其是图阿雷格族人,他们被要求重入政治军事协商谈判。当前采取的外交手段,如阿迪斯阿贝巴的援助会议结果,对「国际支援马利计画」(Misma)能否顺利执行有关键性的影响。尽管联合国也已经开始规划维和部队介入,但实际上投入的金额并不足以支持八千名士兵并同时重整马利军队。最後,除了军事支援,国际社会还必须加强推动马利的经济发展:对抗非法买卖丶各地区的重整和在地发展丶各地方政府的合作等等。

参考資料

Gourdin Patrice, « Al-Qaïda au Sahara et au Sahel ». Diploweb.com, 11/3/2012
Hérodote, Géopolitique du Sahara, (142),2011.
Holeindre Jean-Vincent, Geoffroy Murat (Éds.), La Démocratie et la Guerre au XXIe siècle. De la paix démocratique aux guerres irrégulières, Paris, Hermann, 2012.
Hugon Philippe, Géopolitique de l’Afrique, Paris, SEDES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