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ippe Hugon
翻譯 邱崇軒
Passage au crible n°37
象牙海岸的前總統巴波 (Laurent Gbagbo) 於 2011 年 4 月 11 日被逮捕,四個多月的衝突與鬥 爭,已讓最近幾個星期以來阿必尚 (Abidjan)陷入混亂。總統當選人,烏阿塔哈 (Alassane Ouattara) ,在聯合國和法國部隊的支持下,終於獲得政權。
十多年來,象牙海岸陷入嚴重的危機。實際上,在延遲了五年之後,2010 年 11 月 28 日的 總統大選並無法化解僵局。12 月 3 日,象國憲法委員會否決了選舉委員會的結果,然而聯合國秘 書處、歐盟、法國、美國、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以及非洲聯盟,則認為烏阿塔哈才是勝選者。針 對巴波的司法制裁 (國際刑事法庭的警告、歐盟的資產凍結) 或經濟制裁 (發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世界銀行集團、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和歐盟) 都已經實施。巴波因此在經濟上逐漸癱瘓。與此同 時,烏阿塔哈的武力漸趨齊備,並也獲得聯合國在像牙海岸行動 (ONUCI) 和法國維和部隊 (Licorne) 實際支持。非洲聯盟於 2011 年 1 月 28 日決議的五國首長小組行動已遭到挫敗,此後, 支持烏阿塔哈的象牙海岸共和軍隊 (FRCI) 展開強烈的攻擊並在 3 月 31 日達到阿比尚。聯合國部隊 (ONUCI) 和法國部隊 (Licorne) 於 4 月 4 日進行武力干涉,在此之前,聯合國安理會 (已於 3 月 30 日) 通過 1975 決議文,以「阻止巴波部隊對平民使用重型武器的行為」。
導致象牙海岸如此情況的起因非常深遠,光是選舉不足以終結亂象。2000 年,依據巴波他 自己的描述,他是在「悲劇性的情況」下當選總統,而烏阿塔哈當時並未獲准參選。2002 年,索 羅(Guillaume Soro)領導的北方新武力(Forces nouvelles du Nord)在進軍阿必尚前被擋,但象國一分 為二。在馬庫西斯協議 (2003 年 1 月) 的失敗之後,巴波和法國軍隊於 2004 年爆發武裝衝突。但 是,於 2007 年 3 月 4 日簽訂的瓦加杜古協議似乎可認為是一項進展,儘管國家實際上已經分裂。 聯合國部隊(從 9000 人到 2011 年 3 月的 11 000 人)以及法國維和部隊(從 900 人到 2011 年 4 月的 1650 人)的進駐,避免了全面性的衝突,即使在大選前新武力和各武裝組織並未解除軍備。最 後,巴波輸掉大選卻不放棄權位,並以背水一戰的信念誓死抵抗。
象牙海岸的危機與兩個重要的理論相關:
一、 象國危機和國際與跨國關系的兩個概念相對應:首先為主權主義、種族國家主義與反殖民 主義,是為巴波所操弄的概念,並為某些非洲國家如安哥拉或南非所支持,而他們持續宣稱聯合國干預內政。第二個概念,國際主義與法律主義,則被聯合國、西方大國、絕大部分的非洲國家 和烏阿塔哈所支持。
二、 象國危機凸顯了國際和跨國行動的正當性和相當程度的無能為力。實際上,遲鈍的非洲聯 盟在外交上沒有作為。至於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則未能夠派遣其維和部隊 (ECOMOG) ,以支援烏 阿塔哈的軍隊。歐盟,也沒有完全介入這起事件。最後,西非國家中央銀行 (BCEAO)、法國和美 國凍結巴波的帳戶和資產,而聯合國則到了晚期才加強駐象牙海岸的維和部隊的武力。法國,一 度支持多邊主義且已在聯合國的命令下以武力介入,情願干涉內政也不願坐視不管,而寧願冒著 被貼上舊殖民大國的風險。
象牙海岸的政治危機源自「後烏弗埃」時代(死於 1993 年)政治權責合法性的衰弱,再加上 貝迪埃 (Konan Bedie) 創造並操弄種族國家主義。象國的經濟危機則是由於「象牙海岸奇蹟」時代 的結束,土地大量開發,可可營收的統籌再分配,創造工作機會、增加人均收入。過去繁榮的經 濟─主要來自可可─,在 2002-2003 年的內戰之後,實際上再也無法回復,接下來幾年社會持續動 蕩。人均收入在 1990 年到 2010 年之間減少了一半,全球最劇烈的人口增長,以及大量的外來移 民,營造出有利於種族政治操作的大環境。
社會危機則反映出社會邊緣人 (都市無產階級、高學歷失業) 和有錢人的對立,前者容易認 同種族國家主義的口號,而後者則與烏阿塔哈菁英體系的立場同一陣線。然而,族群融合由來已 久,選舉結果顯示出影響投票的決定因素不一定與種族或宗教密切相關。然而,假設階級身分的 差異並不是導致危機的根本原因,就業市場和收入的不穩定不可否認地深化了仇恨和衝突暴力。
針對選舉結果不被尊重,象國的制裁單位和國際社會支持烏阿塔哈的陣營。至於巴波,他 擁有效忠的青年支持群眾、強大的火力(特種部隊、外籍佣兵、軍隊的負責將領),以及部份南方 人民的衷心支援。事實上,這些人民仍然認為巴波才是總統選舉的當選人,因此他們所看到的是 干預內政,甚至對象牙海岸重起殖民。
這次象國的危機,波及西非整體,見證了象牙海岸、非洲和國際行為者之間的關係起了根 本的變化。假設,法國不願意再擔任非洲的守衛隊,法國軍隊的行動仍是促使巴波下台的關鍵力 量。不要忘記法國在象牙海岸 ─西非貨幣和經濟聯盟的火車頭─ 掌握巨大的利益,巴黎必須保持 它重要的工業集團和眾多僑民的經濟實力,並同時捍衛法語系國家整體。當然,巴波仍獲得若干 非洲領導人的支持,如祖瑪 (Jacob Zuma)、多斯桑托斯 (Dos Santos) 等,他們仍記得巴波在當時對 抗烏弗埃索時所采取的反種族隔離政策的立場。此外,非洲聯盟的許多會員國 ─過去也是以武力 取得政權─ 並沒有完全准備好承認此次選舉的結果。最後,外交角力顯示出某些國家,如南非、 中國或是俄國,傾向於由非洲國家來解決問題。但是聯合國的合法性最終取得勝利。
在巴波下台之後要面對的挑戰仍然十分艱巨。在短時間內應要籌組一個統一國家的政府與 「和解、司法和寬恕委員會」。因此須由總統烏阿塔哈完成這項任務:重新建立國家軍隊、解除 人民的武裝軍備以及重整經濟,並同時促進領土的統一和各民族共同生活的意願。
Bouquet Christian, Géopolitique de la Côte d’Ivoire, Paris, A Colin, 2005.
Hugon Philippe, « La Côte d’Ivoire plusieurs lectures pour une crise annoncée » Afrique contemporaine, (206), été 2003.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 Côte d’Ivoire ; faut il se résoudre à la guerre ? Synthèse et recommandations » Rapport (171), 3 mars 2011.
Tapinos Georges, Hugon Philippe, Patrice Vimard, La Côte d’Ivoire à l’aube du XXIe siècle, Paris, Karthala,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