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TR) > PAC 18 – 數位投資與人權

PAC 18 – 數位投資與人權 Google 抵制中國政府要求的審查政策

Alexandre Bohas

翻譯 邱崇軒

Passage au crible n°18

Google 公司於 2010 年 1 月宣布停止審查其網站的內容,但在此之前,Google 其實接受中 國政府的這項要求。但是,雙方對峙愈演愈烈,谷歌目前冒著可能得捨棄中國市場的風險。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資訊和電子通訊工業常被要求輔佐公權力以擷取網路上不法犯罪情事的資訊。然而,不同 於其他競爭者,如 Yahoo 等,Google 始終對公佈此類訊息抱持懷疑的態度。Google 甚至曾經拒絕 和美國司法部合作,共同處理網路色情問題。但 2006 年,Google 的領導人做出令眾多專家學者訝 異的決定,因為 Google 居然接受當時北京所設下的諸多限制。然而,Google 近日卻決定不再屈服 於這項要求。

首先必須了解到中國的網際網路以每年 40%的幅度成長,目前約有 3 億 4 千萬名使用者, 並正擴張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為了應付這個驚人的發展,如同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朗政府 所施行的控管措施,中國共產黨政府亦備有司法及警察程序予以管制。超過 3 萬名人員依據 60 項 法令規章,監控網路使用;自 1998 年以來,「金盾工程」封鎖所謂不受中國政府歡迎的網站。哈 佛大學的學者清點出 18 931 個因政治因素而無法開啟的網站。此外,中國官方持續在此一領域暗地 施行保護主義措施。實際上,相較其他外國投資業者,Google 的資訊系統經常遭受網路駭客攻擊, 甚至必須面對眾多不實指控,譬如其搜尋引擎鼓勵色情內容傳播等。

理論框架

一、 美國軟實力獨霸全球的爭論。

透過大規模審查入口網站和網頁內容,中國政府試圖過濾國際企業欲傳達的生活模式和社 會的集體表象。這些資訊和知識所能產生的權力,奈伊 (Joseph Nye) 似乎還低估了其影響範圍而把 之歸納為「軟實力」。軟實力可以影響外國社會,但實際上,它仍侷限在美國「結構性權利」的範 疇。這個文化層面的解釋有助於理解當前 Google 和中國政府之間的衝突,而與傳統理論對立;吉 爾平 (Robert Gilpin)、米爾斯海默 (John Mearsheimer) 和基歐漢 (Robert Keohane) 等,僅分析經濟、 軍事範疇的問題。

二、 國際政經情勢的多元化發展。

Google 和中國政府這次的事件不能簡化成國與國之間的衝突,而應該分析國際事務錯綜複 雜的各項環節:a) 國家和企業的關係,由斯特蘭琪 (Susan Strange) 提出的觀點;b) 由經濟、文化和政治層面探討國際事務的多元化發展,如瑟尼 (Philip Cerny) 提出的觀點。第二個觀點試圖解釋在全 球化的影響下,國際空間遍佈愈來愈多元的行為者,它們的言論分歧,甚至對立。我們可藉此了解 為何獲利和商業目標亦能促使 Google 爭取民意以提出理想的政治典型。

案例分析

中國政府認為網路是一種具危險性的媒體,因為它以網狀模式運行全球,卻沒有主管機關 負責。網路上所成立的政治論壇使得網路亦是一個公共空間,但因不受控制而對在位者有潛藏的危 險性。相對來說,作為一種溝通的工具,網路同時也是共產黨搜查反對人士情報的利器。但是,身 兼搜尋引擎和線上服務供應業者,Google 商業上的成功來自於使用者對它的信賴及其搜尋各類資訊 的能力。此外,谷歌的運作模式啟發自英語系國家的文化傳統,尊重個人自由,每個人都能隨性地 和另一人溝通、反應和交流。但對領導人來說,一但中國民眾熟悉這項工具可能導致顛覆性的行為 舉動,鼓吹言論自由,進而威脅政權。還有其他諸多例子,但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極權政體無法 妥協。

此外,由公家機關領導的限制措施突顯出中國正強力挑戰美國統治的國際體系。事實上, 套句吉爾平用在分析霸權關係與國際衝突的詞彙,中國表現出崛起挑戰者 (rising challenger) 的態 勢。由於經濟前景看好,中國成功地提出一個原創的資本主義典型。美國鼓吹自由市場經濟法則的 社會,尊崇財產私有及個人權利,而另一方面,中國則提出階級社會主義,且國家在其中扮演關鍵 角色。當然,中國已能適應全球化資本主義需求,但它仍堅持拒絕採納西方的社會、政治模式。

中國政府和 Google 近來發生的爭議亦有其經濟考量,在中國市場 Google 其實遠遠落後對手 「百度」。美國 Google 公司一年在中國有6億美金的營收,但僅佔31%的市場總值,至於中國對手 百度則有63%,且其營收以每年39%的幅度成長。Google 公司的在中國的劣勢可見一斑。而正是在 這個背景下,Google 做出不再審查網站內容的決定,不但賦予公司本身十足的正當性和廣大的媒體 效應,Google 並以捍衛網路使用者的自主權益為名辯護。除了這個具象徵性的訴求外,順代也替 Google 提升競爭優勢,因為被查禁的資訊只能在 Google 網站上看到,預料將可提升其搜尋引擎的 使用率。這項爭議顯示非國家行為者能在國家和企業的關係結構下保障資訊權和公共自由。

無論整起衝突之後的發展為何,兩方緊張局勢已部分否定民主演化理論學者的假設─中國經 濟開放為其邁向民主化政權的第一步。與此相反,中國宣揚另一種不同於西方的社會政治發展模 式,也使其成為美國霸權的有力的挑戰者。

參考資料

Gilpin Robert,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Bohas Alexandre, « The Paradox of Anti-Americanism: Reflection on the Shallow Concept of Soft Power », Global Society, 20 (4), oct. 2006, pp. 395-414.
Cerny Philip G., Rethinking World Politics: A Theory of Transnational Neoplur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Damm Jens, Thomas Simona (Eds.), Chinese Cyberspaces: 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Political Effects, London, Routledge, 2006.
Hughes Christopher, Wacker Gudrun (Eds.), China and the Internet: Politics of the Digital Leap Forward, London, Routledge, 2003.
Nye Joseph, The Powers to lea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Strange Susan, Stopford John, Rival States, Rival Firms: Competition for World Market Shar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Zittrain Jonathan, Edelman Benjamin, «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ternet Filtering in China, Harvard Law School, 20 March 2003 : http://cyber.law.harvard.edu/filtering/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