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epha Laroche
翻译 张瀞云
Passage au crible n°79
Source: Wikipedia
2012年11月29日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的非会员观察国,它因此享有与梵蒂冈同等的地位。有138个国家对巴勒斯坦地位升等案表决时投下了赞成票,让巴勒斯坦由「观察员实体」提升为「非会员观察国」,这也让巴勒斯坦总理马哈茂德·阿巴斯在2011年9月24日提出的要求获得联合国官方的认可。
有41个国家在表决时选择弃权,另外有9个国家投下了反对票。这9个国家包含美国、伊拉克、捷克、加拿大以及五个小国,包括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瑙鲁、帕劳以及巴拿马。
这项具有象征意义的表决刚好发生在巴勒斯坦分治计划通过后的整整六十五年。事实上,联合国在1947年11月29日表决通过了这项分治计划决议文,目的在创立一个「犹太国家」与一个「阿拉伯国家」,并且赋予耶路撒冷一个国际地位。英国托管时期开始于1920年,结束于1948年。但在这一年内除了以色列成功建国(5月14日)之外,同时爆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六日战争(1967年6月5至10日) 中同时对抗埃及、约旦与叙利亚,并在战争结束后获得了约旦河西岸与加萨地区。这个犹太国家也同时取得了耶路撒冷旧城,此地区成为了以色列的首都,然而许多国家并不予以承认。而联合国在1967年11月22日通过了著名的242号决议。此决议文重申「不容许以战争的方式来获取领土,并且必须努力维持这个地区的公正与持久的和平,让该地区每个国家都能够安全地生活」,此外这个决议在各方的要求之下也成为一个巧妙的仲裁协议,然而此决议内容固有的含糊之处却不利于后来争端的调解。1973年10月(10月6至24日),以色列赢得了赎罪日战争,此战役也被称为十月战争或中东战争,以色列在此战役中对抗以埃及与叙利亚为首的联军。更宏观而言,这个冲突造成的其中一个后果就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石油输出国组织为了报复以色列的盟友,决定将石油的价格增加70%,并减少石油生产量。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1974年被获准以观察员身分加入联合国。几年之后,就在约旦河西岸地区解放之后(此地区从1948年以来一直被约旦占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立法委员会于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宣布巴勒斯坦国独立。尽管联合国把以色列西边的加萨走廊与东边的约旦河西岸地带视为合法的巴勒斯坦领土,但巴勒斯坦的独立声明却没有伴随着事实上的独立。直到1993年9月13日,以色列与巴解组织进行相互承认并签署奥斯陆临时协议。协议的目的在于扩大巴勒斯坦在约旦河西岸与加萨的自主权,并且预备未来成立一个选举产生的民主议会来取代该地区以色列的军事与民事当局。协议中也明确指出,以色列将继续巩固国家对外的安全控管与对以色列人民的保护。然而,这些协议内容在执行上却一直是相当地困难。根据奥斯陆协议,按照以色列政府与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共同协议的方式,巴勒斯坦的建国早在1998年就应该付诸实现。然而,这个协议却完全没有被实行。此外,以色列还继续让人民进入加萨与约旦河西岸地区定居,即便欧盟与美国都对此表示强烈谴责。1999年3月25日,欧盟当局对巴勒斯坦的政治自决权与独立建国表示赞成。2005年1月9日,马哈茂德·阿巴斯当选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9月12日,以色列在加萨地区的所有定居点都被拆除,以色列军人也从此地区撤离。巴勒斯坦当局因此取得对加萨地区所有领土的控制权,同时马哈茂德·阿巴斯也表明希望推进巴勒斯坦建国计划。然而在2007年6月12至14日期间,哈马斯驱逐了巴解组织在加萨地区的势力,挑战了巴解的统治权或更普遍的说法是挑战了法塔赫的权力。换句话说,在面对以色列的同时,巴勒斯坦人民代表彼此之间也有分裂的现象:哈马斯控制加萨地区,而巴勒斯坦当局则掌管约旦河西岸地区。
一丶欧盟未能发挥其外交影响力。欧盟的会员国对于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显得意见分歧。因为意见的分歧,欧盟的外交影响力在这个对全球和平相当重要的问题上并没有发挥作用。
二丶强制外交所导致的致命螺旋效果。在这次投票中,以色列在外交上拒绝接受巴勒斯坦升格。以色列的外交仅从战略上考虑,未能作层面更广的思考,忽略了巴勒斯坦新的地位可能带来具有象征意义的动态变化。
如果说2012年12月10日所颁发给欧盟的诺贝尔和平奖强调了诺贝尔在外交方面的行为式权威,但是这也残酷地突显出欧洲各国在外交上的不一致。事实上,欧盟若想在最终成为一个全球的行为者,恐怕还有一段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在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投票之际,我们岂能忽略欧盟成员中选择弃权的几个国家 : 德国、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荷兰、波兰、罗马尼亚与英国 ? 即使当捷克选择与以色列保持同一立场,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瑞典与其他十个欧洲国家则是选择与巴勒斯坦站在同一阵线。
以色列面对来自各方对巴勒斯坦的分散的支持,并且握有美国的坚定支持,因此在升格通过后很轻易地就对巴勒斯坦进行严厉的报复行动。事实上,这个犹太国家还立即揭露了一项新的殖民开发计划(3000个新的居所),此计划将执行在以色列所没有占领的备受争议的一个地区。这个计划因此对巴勒斯坦国的生存带来危害。此外, 正准备迎接下一次选举的以色列政府也决定强制没收一笔应交付巴勒斯坦的代征税款,此税款是来自对进口到巴国的商品所课征的税收,一直以来都是由以色列代替巴勒斯坦征收再转移给巴国当局。实际上, 以色列的这个决定在经济上重重地打击了财政上已经非常脆弱的巴勒斯坦。这场经济财政战争使得双方的外交紧张关系迅速升高,此种紧张关系主要是取决于纯粹武力,简单来说,就是硬实力。此外,现在还不能确定最终以色列的做法是否是一个理性的选择。
巴勒斯坦在联合国的新身份让巴国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向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提出控诉。巴国因此可以主张以色列对其领土的占领应被视为是「战争罪」。并且巴勒斯坦也将有机会正式参加附属于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 。然而这些恐怕都还不是最重要的。巴国新身份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所带来的象征意义。这个新身份让以巴的冲突情势带来全然不同的前景与展望,以色列的硬实力很快地也会在这个情况下大大地受到限制。
Finkelstein Norman G., Tuer l’espoir : Introduction au conflit israélo-palestinien, Paris, Aden éditions, 2003.
Laroche Josepha, La Brutalisation du monde, du retrait des États à la décivilisation, Montréal, liber, 2012.
Lindemann Thomas, Sauver la face, sauver la paix, sociologie constructiviste des crises internationales, Paris, L’Harmattan, 2010. Coll. Chaos International.
Quigley John, The Statehood of Palestine: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Middle East Conflic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Schelling Thomas, Arms and Influenc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Schelling Thomas, La Stratégie du Conflit, Paris, PUF,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