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mas Lindemann
翻译 邱崇軒
Passage au crible n°55
北韩领导人金正日之死以及日後由他儿子金正恩所领导的三人接班小组,重新激起该如何缓和与改变北韩政权的讨论。西方各国政府的初步发言表示其领导人非常关切并且将坚决反对北韩政府任何镇压人民的举措。部份西方领导人甚至鼓励韩国的春天,而轻率地忽略了这个亚洲斯巴达国家的军事潜力。然而,除了道德问题以外,所有分析都认为北韩并非是一个能改变领土现状的强权。近代历史表明我们或许可以认为北韩不具有侵略扩张决心,只要我们能更关切北韩政权寻求国际认同背後的象徵意义。
1950年,相邻的南北韩爆发了武装冲突。在韩战期间,美国麦克阿瑟将军曾因战术考量而试图使用核武。於1953年签订的朝鲜停战协定划下了38度线但实际上并未签署和平条约。此後,尽管有若干冲突事件,但未曾发生重大的武装对抗。近来,於2010年3月发生的南韩天安号护卫舰沉船事件,北韩遭指控是始作俑者。这起冲突之後,北韩遭到国际社会的制裁并被孤立。而在这之後,北韩轰炸延坪岛─位於朝鲜半岛西侧且靠近海上分界线(爆发於2010年11月23日)─再次凸显出两韩之间的脆弱关系。北韩新领导人金正恩於日前表示,南韩在金正日葬礼期间所做出的种种无礼行为将遭受惩罚。而至於北韩的核武野心,自1993年以来,北韩已多次违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在1994年的框架协议以及 2007年的北京协议之後,北韩曾暂时放弃核武以获取经济援助和某种程度上的外交承认。然而,继2006年的核武试验之後,在2009年5月,北韩又进行了第二次试验。如今,核武谈判已陷入僵局。
我们可运用两项重要的概念:
一丶传统的分析方法─理性抉择 (rational choice)─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危机能平和地被化解,因为和平所带来的净物质利益大於战争所带来的净物质利益。现实主义的理论家强调安全成本在整体支出/收益平衡之中的重要性。依照此一逻辑推论,若美国对北韩施加的军事威胁愈严厉且愈可信,将愈容易缓和北韩的行为,进而放弃核武计画。而倾向於自由主义的分析则是强调经济制裁的效用,而可以用来阻止一个国家的踰矩行为。
二丶然而太强硬的策略实际上无法解决北韩问题,一旦其政权的存亡遭受威胁或是被国际社会公开污辱,甚至会造成反效果。若按照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me) 的分析来看,北韩的行为者试图在政治舞台上证明他们的形象与存在。因此,若他国与北韩建立外交关系─此乃一种象徵性的奖励─应可成为缓和冲突的一项决定性因素。相对来说,替某一国家贴上标签可能会导致该国的激进化,因为该国行为者的身份意识会随着交流关系而互相建立并且互相改变。
案例分析
任何对北韩局势的分析都必须探讨下列两个问题:领导人的野心是否与领土现况一致 ?此外,为何北韩的决策者决定使用危险的战争边缘政策 ?
首先,尽管北韩领导人不时提出浮夸的侵略性言论,少有资料足以证实北韩有扩张领土的野心,因为,金氏「王朝」的合法性来自於领导人的神格化,而此神格化仅在北韩境内成立。此外,自1953年以来,北韩政府力图表现出自给自足的形象,而非投入侵略战事。就算是假设性入侵南韩,对北韩的领导人来说,应该都是无益的。事实上,享有如同西班牙生活水准的南韩人民怎麽可能接受一个绝对专制政权的统治 所有迹象皆表明了北韩政权运用核武议题以换取国际间更多的重视。然而,北韩无法满足其人民最根本的需求,其政权的合法性於是成为另一个议题。此外,我们都知道於2002年,北韩政府完全无法接受被纳入「邪恶轴心」(axis of evil)。小布希甚至称北韩政权为「可恨侏儒」─联想到金正日的矮短身材。於2009年的美国独立纪念日,北韩领导人在革命歌曲的陪衬下发射了一个太空卫星,而所要传达的信息似乎很清楚:「凭藉武器,我们将强迫你们认同北韩」。
面对如北韩这样的行为者,各种威胁丶制裁以及不负责任的言论都可能造成反效果,促使北韩政权采取更强烈的手段。类似不当的举措甚至可能在北韩内部强化政权的合法性,因为持反对意见的人将被看做是支持美国的叛徒,此外也可能鼓励北韩投入军事武器的升级。此类强硬政策的成果是否定的。南韩总统李明博中止了前总统的「阳光政策」,而在邻近边界线的区域进行军事演习。然而,此一外交孤立政策并没有因为欧巴马上任而结束。与南韩总统的策略相反,欧巴马政府对北韩外交的重点在於「战略性耐心」并主张开放政策,前提是北韩须释出善意。糟糕的是,南韩总统李明博於2010年8月15日暗示了北韩政权即将衰亡,并向南韩公民提出徵收一项新税,以准备两国统一。
在这个背景之下,针对2010年12月北韩轰炸延坪岛此一冲突,我们应该看作为北韩面对恐惧的反动,而并非北韩帝国主义政策的呈现。
Bourmaud Daniel, « Le complexe obsidional de la Corée du Nord », in : Josepha Laroche (Éd.), Passage au crible de la scène mondiale, Analyse de la scène mondiale 2009-2010, Paris, 2011, L’Harmattan. Collection Chaos International, pp. 89-92.
Braud Philippe, L’Émotion en politique, Paris, Presses de Sciences Po, 2006.
Laroche Josepha, La Brutalisation du monde, du retrait des États à la décivilisation, Montréal, Liber, 2012.
Lindemann Thomas, Sauver la face, sauver la paix, sociologie constructiviste des crises internationales, Paris, L’Harmattan, 2010. Collection Chaos International.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