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TR) > 晦暗的食品工業,脆弱的食品安全

晦暗的食品工業,脆弱的食品安全 2013年一月至三月的馬肉醜聞

Clément Paule

邱崇軒 譯

Passage au crible n°86

PAC 86, source Flickr MikeySource : Flickr Mikey

2013年3月19日,法國肉品加工製造商 Spanghero 公司再次以詐欺的罪名遭到起訴:來自英國的57噸羊肉被發現儲藏在其倉庫內─但英國羊肉被禁止進口至歐盟。一個月之前,這間公司才涉入另一件類似的醜聞,這間食品公司用馬肉替代牛肉來製作冷凍加工食品。然而,整起因食材標籤不合法律規定而起的爭議並不能全然歸罪於這一間法國公司,而是歐盟整個食品工業都應該共同承擔責任。此外,這起事件快速地「國際化」,在短短幾日之內,批評聲浪在俄羅斯、多明尼加甚至是香港蔓延。各國主管機關以加強食品控管作為應急的解決方式,而更密集的抽檢自然發現其他有關食品安全的問題:如在IKEA內販售的大量甜點可能已被大腸桿菌汙染,亦即食品可能遭到糞便汙染。食品業者的詐欺行為引發消費者對食品衛生安全的疑慮,眾多的專家學者更質疑歐洲的食品工業已經出現嚴重的危機。此外,於2013年二月間,非政府組織「Oceana」提出一項在美國執行的調查,檢驗美國二十多州的魚肉加工食品。這項調查凸顯出類似的嚴重問題:三分之一受檢的魚肉加工食品樣本並不符合產品包裝標示的魚肉種類。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自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食品加工產業在歐盟多個國家跨國發展。這個過程凸顯出私領域行為者的興起,尤其是大型的零售商,如Tesco或家樂福;而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卻同時間施行較為寬鬆的管制政策。演變至今,食品農業成為由少數幾家專門業者控制、受多層級規範管制的市場。在這些規範當中,我們可以提及由食品與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FAO)和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1960年代共同通過的國際食品規範「Codex Alimentarius」,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隨後也針對這項規範提出補充。為了維護食品安全,各國政府也透過立法或是設立相關主管機關─如英國設立食品標準署(Food Standards Agency, FSA)。近年來,歐盟在食品安全領域扮演的角色也逐漸提高,重要的措施有「衛生守則」(Paquet hygiène)─六項歐盟食品安全法規,以及自2000年以來成立的歐盟食品安全署(Agence Européenne de Sécurité des Aliments, AESA)。

儘管歐盟已執行相關改革,近二十年來仍發生眾多食品衛生危機,如1996年爆發的牛腦海綿狀病變(Encéphalopathie Spongiforme Bovine, ESB)─即俗稱的狂牛症。此外,在英國也曾於2001年和2007年爆發口蹄疫。最近一次嚴重的疫情則是發生於2012年由大腸桿菌O104 H4菌株所引發的腸胃炎及溶血性尿毒綜合症(Syndrome hémolytique et urémique, SHU)。在歐洲造成近五十人死亡,這個致死病菌一開始被認為來自西班牙的小黃瓜─後經證實並不是起因─造成食品出口的的大幅衰退,甚至促使許多國家的對歐盟食品的禁運,如俄羅斯。連串的食品衛生危機突顯了食品檢查控管系統的缺失,打擊了整個農業食品產業和公家機關的信譽,尤其是在法國和英國。正是在此一背景下,於2012年底於英屬島嶼發現了食品標籤不實的情況。各方批評很快地集中針對Findus食品集團而來─媒體甚至把整起事件稱為Findusgate─,各國政府主管機關經調查後逐漸找出幾項可疑的食品加工業,並同時在歐盟內部研擬一項共同的行動計畫。

理論框架

一、規避責任。截至目前為止,涉入這起醜聞的各個業者不停自稱是受害者,指控加工生產鏈的其他業者才是禍源。但食品加工產業牽涉規模之大,加上整個供應鏈結並不透明,業者自然沒有自主管理的能力。
二、產地追蹤失效。在狂牛症爆發之後,產地追蹤原則一致被認為是重建食品加工業信心的最佳措施。然而,業者的不實欺騙手法卻反而彰顯了產地追蹤措施其實並不足以確保食品安全。

案例分析

這起案例首先表明了經濟活動的去疆域化不僅更加深遠,食品加工產業從此也被牽涉其中。從屠宰場到大型零售商,乃至於負責協調的買手,整個產業鏈都出現問題。這次涉入馬肉醜聞的業者因此有多達十餘家不同國籍的企業─包含賽普勒斯、法國、荷蘭、英國與羅馬尼亞等等─見證了食品工業成為由跨國企業掌控的複雜商業系統。此外,初步的調查結果亦顯示擔任中介的私人投資公司,在畜牧業者和食品加工廠中間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賽普勒斯的中盤商Draap Trading─由荷蘭籍的交易商主導─於2012年一月即曾經因為類似的事件而被控訴,在這次醜聞中再次成為主要的詐欺嫌犯。儘管這項食品醜聞目前仍侷限在「公共衛生危機」的範疇之內,但衍生的經濟損失已經非常重要:英國最大的零售商Tesco在醜聞揭露後其營業額隨即減少近三成,是近十年來最嚴重的損失。而第一個被媒體披露的冷凍食品集團Findus,則是面對品牌形象受創的危機。除了販售數量下滑,這家公司的形象,以及它所代表的冷凍食品產業,皆嚴重受損。

然而事件發展至今,各國主管機關處理的態度仍不明確,管制規範更因此顯得無能。事實上,政府主管機關一方面被迫必須安撫消費者的信心,宣稱將執行一系列的調查和強制措施,但另一方面卻也任由早已習慣自我掌控的食品業者自行解決危機。因此,受到醜聞波及的各國政府僅靠發言人說明回應:英國的環境部長公開指出這是一場國際的陰謀犯罪,法國的社會經濟和援助部長則是指控冷凍食品加工公司Spanghero「經濟詐騙」。然而,這些公開聲明旨在斥責這些「脫序」的業者,卻並未針對整個產業體系和規範的缺失提出檢討。部分環保人士和社團因此批評業者和政府間可能存在某種秘密協議。除了各國政府相關主管機關欠缺處理危機的方法,歐盟各國政府也因為彼此間的協調管道不順暢而產生衝突,如法國和愛爾蘭政府即因為這次醜聞導致雙方關係一度緊張。

整體而言,反覆出現的欺騙案件突顯了整個食品加工產業的責任歸屬問題,尤其是食品的運輸甚至是走私問題。這起事件因而再次打擊了在1990年代建立的食品產地追蹤原則。這項措施旨在拉近畜牧和糧食生產業者和消費者間的距離,但必須要有企業的主動配合,在獲利和提高生產效率等目標以外,業者還必須考量到相關生產技術的正當性。因此,產地追蹤雖然是管制的方式之一,但也讓整個食品產業朝工業化模式發展,長遠來看並非良策。整個食品產業的管制系統若不進行徹底的改革,由這起醜聞被揭發出的企業謀利掠奪策略似乎應證了經濟和金融體系全球化所帶來的又一個負面影響。

參考資料

Aginam Obijiofor, Hansen Christina, « Food Safety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 »,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Policy Brief (6), 2008.
Andreff Wladimir (Éd.), La Mondialisation, stade suprême du capitalisme, Paris, PUN, 2013.
Granjou Cécile, « L’introduction de la traçabilité dans la filière de la viande bovine », Cahiers internationaux de sociologie (115), 2003, pp. 327-342.
Hugon Philippe, Michalet Charles-Albert (Éds.), Les Nouvelles régulations de l’économie mondiale, Paris, Karthala, 2005.
Site de la DGCCRF (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a Concurrence, de la Consommation et de la Répression des Fraudes) : http://www.economie.gouv.fr/dgccrf/viande-cheval-dans-plats-cuisines-0 [27 mars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