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品 > Passage au crible (chinois TR) > PAC 112 – 受爭議的發展援助外交

PAC 112 – 受爭議的發展援助外交 有效發展合作全球夥伴關係會議,2014年4月15-16日

Florent Bédécarrats*

趙偉婷 譯

Passage au crible n°112

Pixabay

2014 年4月15日及16日, 「有效發展合作全球夥伴關係」高級會議 在墨西哥舉行,此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所倡議的成果。本會議匯集了來自全球140個國家約1500位參與者:國家或政府領導者、行政官員、國會議員、國際組織代表、市民團體代表、發展相關基金會與專家。兩天會議的結果似乎是好壞參半:一些預期性的失敗並未發生,聚集了多元參與者讓組織者獲得滿意的正面評價。然而,最後宣言缺少了實質內容,許多關鍵合作夥伴也尚未批准此宣言。

歷史回顧
理論框架
案例分析
參考資料

歷史回顧

直到柏林圍牆倒塌,政府發展援助(aide publique au développement, APD)顯示了主要的巨大差異:大推動模式(le big push)、進口替代、農村綜合發展、結構性調整。但此仍受制于前殖民地權力以及區域集團思維的影響。冷戰結束後,觀察到數十年來政府干預政策的失敗,以及及新現實主義政策的惡習,引起了對於國家間團結合作機制的強烈質疑。2000年千禧年發展目標(Objectifs du Millénaire pour le Développement)的通過使人為之一振,此計畫透過相關領域者的支持,通過了一系列優先、具體並且可測量的目標項目,並且將在2015年時實現。

為了支持此行動並且恢復信譽,APD的支持者在OECD的領導下,推動了大型談判,針對釐清本身實踐的範圍,用以提高援助的效率。在第一次2002年羅馬國際會議結束後,有兩項決定性進展:2005年針對發展援助效率的「巴黎宣言」和2011年在韓國通過的「釜山承諾」。隨著千禧年計劃承諾日期的接近,相關成員如今試圖重組2015年後相關議程,特別是主張可持續發展概念。墨西哥會議是此跨國性過程中一個新的重要里程碑。

理論框架

一、發展援助的手段。無論是在人道主義下的重建工程或是發展層面,援助經常是由國家動員,作為其政治戰略服務的附屬工具。隨著兩極勢力的衰退以及殖民地效忠度減弱,APD的目標開始轉移到像是增加市場開放、確保初級原料的獲得、尋求國際倡議的援助,或者是科技、金融、商業以及環境規範的傳播。目前,此領域中可觀察出許多新參與者權力的提升:發展中國家、私人資金會與企業、非政府組織、專家團體和智囊團。

二、發展援助的效率。對於國家團結干預手段的不信任促使了援助的成員專注於其活動產出。此關注反應在對於事前評估的關注,以作為檢視工具。系統性的評估方式也因此建立,以便在共同標準下衡量方案與計畫,包含了關聯性,有效性,效率,永續性及衝擊。另一方面, 國際機構也相繼成立,以協調干預。此外,基本原則也被採納,以監督援助相關利益者的程序編制:從受益人所有權、本土優先定義路線、公私營企業合作夥伴關係到透明度。

案例分析

有效合作全球夥伴關係的治理引起了廣泛的討論,特別是針對在指導委員會中公民社會的代表性。三方領導目的在於取得先進國家、發展中國家與落後國家間的平衡。目前的團隊由英國、奈及利亞以及印尼代表所組成,卻因為缺乏透明度而飽受批評。因此,部分要求此結構下的組成與任務需要被修正。在下一階段,委員會將由墨西哥、荷蘭與一尚為決定的非洲代表所領導。在此方面,一個高度的期望將包含,超越優先實施的啟動計畫,專注在推動集體活動手段的全面實質性辯論過程。複雜多元的組成必須共同制定出一明確方向仍是艱辛的挑戰。

此次會議也顯現在援助領域中權力關係的變化。為此,新興國家表現出不確定的立場。墨西哥和奈吉利亞儘管身為活躍的參與者,仍批評此份多邊協議。巴西和阿根廷更是表達出懷疑的態度。中國和印度甚至沒有參與交流。

與之互異的,私人角色卻顯得更加活躍。在私角色高度參與的平行會議背景下,各基金會首度通過一共同憲章以促進行動效率性。大型企業(特別是初級原料和工業部門)能見度十分高。儘管在捐助者邀請下,有許多市民社會代表出席,但是卻極少參與互動與批評。聯合國 和OECD在爭取最高合法領導過程地位的競爭仍十分激烈。不過,此似乎是在夥伴關係倡議聯盟(Partnerships Initiative Coalitions , PICS)擴大過程中存在已久的爭議。

此談判目標也有所改變。事實上,如果團體間討論一開始專注在合作效率,目前核心關注議題已擴大到多方合作夥伴關係。會議期間,與會者分享缺乏辯論的個別發現,在會議上交流專業術語,但卻缺乏有組織企業目標的批判性言談。舉例來說,在將企業放置官方議程的議題上(像是,私部門的角色、多邊機構和環境問題)並沒有太大進展。相反的,週邊平行活動卻更加活躍,並在某些主題有所突破,像是逃稅、打擊洗錢…等問題。法國在有關公私營運營商之間的社會和環境責任以及夥伴關係標準的問題上,尋求採納一個催化者的角色。

資金來源的問題卻未得到解決,贈與國投入其國民生產所得 (GNP 0.7%的討論和承諾甚至沒有被討論,此議題卻在許多北方國家發展會議上引起了廣泛辯論。

參考資料

Bearce David H., Tirone Daniel C., « Foreign Aid Effectiveness and the Strategic Goals of Donor Governments »,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72 (3), 2010, pp. 837-851.
Wood Bernard et al., The Evaluation of the Paris Declaration, Copenhagen: Danish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1.

*本文件為與Armand Rioust de Largentaye代表法國援助發展署(AFD)參與本次會議後所撰寫。但本篇分析與結論僅僅涉及作者立場,不代表法國援助發展署及相關合作單位的官方意見。